返回目录
小部经典~本生经

第九篇

四二七 鹰本生谭

〔菩萨═鹰〕

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一粗暴比丘之谈话。此一比丘生为族姓子,信解脱之教而出家,阿阇梨、和尚及法友梵志等为彼设想:「汝应如斯进、如斯退;汝应如斯见、如斯不见;汝应如斯屈伸动作;内衣外衣应如斯著;钵应如斯持,得维持生活之食物,应善思考而食;应闭五根之门,注意食事,一心不乱而食;应知对向僧院来僧之义务,此为对离去僧院僧之义务,此为说〔律藏〕犍度之十四义务,汝应遂行此八十正大义务;此为十三头陀支;凡此种种应慎重遂行。」对彼加以劝告。然此比丘并不从顺,彼以无忍耐力,不能恭谨容受劝告,彼云:「予未责难君等,君等何以对我责难?予为自己成与不成之事,独自思考。」彼拒绝师等之忠告。

比丘等闻知此比丘之不从顺,坐于法堂,语彼之不德。适佛入于法堂问曰:「汝等比丘!今汝等坐于此处,有何语耶?」彼等答曰:「如是如是之语。」佛唤彼比丘前来问曰:「闻汝不从顺师言,是真实耶?」彼比丘答云:「是为真实。」佛言:「汝比丘!汝于如斯解脱教出家,何故不从为汝设想诸人劝告之言?汝之前生,为汝不从贤人等之言,为吠岚婆风(飓风)所吹,粉碎为微尘。」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。

主分 昔日,于灵鹫山菩萨生而为鹰,此鹰之子名苏拔多,彼为鹰王,率数千之鹰,具大力,养自己之两亲。因彼力强,能飞翔至非常之远方,父向彼劝告曰:「予子!汝不可飞越如是如是之场所。」彼答:「谨如尊命。」然于某降雨之日,彼与他鹰一同高飞,他鹰落后,彼则飞翔至非常之远方,遂误入至吠岚婆风之范围而被吹,粉碎为微尘。

佛宣明此事,现等觉者说以下诸偈:

一 鹫峰之古道 根株多险路

住有一只鹰 奉养老双亲

二 彼身体强大 赍亲多蛇脂

鹰子具强翼 高飞常远翔

父游知诸方 如是语其子

三 大洋所围绕 地球圆如轮

下方见圆时 汝应立即归

遥远超彼方 不可有飞翔

四 然彼持强翼 无鸟能胜己

某日速高飞 下方见山森

五 地球如父闻 大洋围如轮

圆形横互见 然彼违父言

六 不守原限界 飞扬更超越

可怕吠岚婆 强鸟粉微尘

七 不知限度人 应难再复归

鸟为强风捕 终于遂惨死

八 鸟违父母言 不虑已横死

子妻与婢仆 一切尝不幸

九 不解古老言 不从古圣教

高飞越限度 如鹰之憍死

不用古老教 人皆毙灾厄

佛教示云:「汝比丘!汝不可仿效此鹰之前例,汝须从为汝设想诸人之谏言。」彼比丘为佛作如此之训诫,尔后即成为柔顺。

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,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「尔时粗暴之鹰即是今之粗暴比丘,鹰之父即是我。」

四二八 憍赏弥本生谭

〔菩萨═王子〕

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憍赏弥附近之瞿私多园,对于憍赏弥争斗诸人所作之谈话。此一争斗事件为律藏憍赏弥一节所出之故事,此处只述其梗概。依据传说,当时有二比丘,住同一僧院,一人精通律,他一人精通经。通经比丘某日偶然往便所时,于洗面室中,将嗽口之残水留于器中而出。尔后,通律比丘入洗面室见残留之水,出而向通经比丘问曰:「彼处残留之水,系贵君所为耶?」通经比丘答:「唯然。」通律比丘云:「贵君违反戒律而不知耶?」通经比丘答:「从来不知。」通比丘云:「法友!是为罪过。」通经比丘云:「如是予将改正。」通律比丘云:「若君非故意而为,乃是大意,则不成罪过。」如是通律比丘持赦而不咎之态度。

然此通律比丘向自己之弟子等谓:「此通经比丘犯罪而不自知为罪。」通律比丘弟子等遇有通经比丘弟子等云:「汝等之师犯罪而不自知为罪。」于是通经比丘弟子等向师之前告白,于是通经比丘云:「此通律比丘以前云我无罪,今云我有罪,此男为嘘言者。」通经比丘弟子等往通律比丘弟子之所言曰:「汝等之师为嘘言者。」如是弟子等相互升高争论。此后供养衣食之信者,亦分为二派,由受比丘教诫之比丘尼开始,守护神、友人、知己,最后至于梵天界空中住立之诸神,乃至一切不归依者皆分为二派,此一争斗之喧嚣,终至及于色究竟天。

于是有一比丘赴佛之前,告知破众诸人之事,白:「彼用正当方法而破众。」而被破诸人曰:「彼用不正当方法而破众。」拥护彼比丘者仍行破众一方诸人所禁之事项。佛二度反复曰:「僧团已告分裂。」于是即赴彼等争执诸人之处,对破众一方诸人说破众之恶果,对被破一方诸人说不认罪之恶果,然后离去。

其后于一教区内之同一场所,行布萨等仪式时,彼等于食堂等处时起争端,佛为此:「命两派之人交互就座」,制定食堂内之作法。然佛闻:「两派尚有争执之事」,佛赴彼场所谕之曰:「汝等比丘!即应停止,勿再争斗。」如此每起争执,即为说法语,佛为此痛心,实不忍见。彼等中一人言曰:「诸位法友!佛世尊为法王,我等勿为恼佛之事,应使佛安住于现法,只由我等自身继续为争斗与口论。」于是佛向彼等言曰:「汝等比丘!昔日在波罗奈有自称梵与之迦尸国王,此梵与王由拘萨罗王第伽蒂手中夺取王权,更将变装生活之第伽蒂王处以死刑,结果反被第伽乌王子救助自己之命,其后两人之间,亲交莫逆,有此始末之语。汝等比丘!与以王芴,与以军队之王等,能得成如斯之事者,皆为有忍耐与亲切之故;汝等比丘!而况汝等于善说之法与律为出家之身,必须有忍耐与亲自示以亲切。」佛为此谏言,更又三度制止:「汝等比丘!即应停止,勿再争斗。」然佛观彼等尚不和睦,佛言:「此恶人等悉皆取物为凭之状,原宥彼等,并非容易。」于是离去其场,翌日,佛由托钵归来,暂憩于香室后,整顿房屋,自携自己之钵与衣,立止于僧团中央之空中,说其次之偈:

一 僧团将分裂 凡俗大声唤

自思非愚人 无知己罪者

二 颠倒心自贤 随意大口开

叫骂不自制 不知熟为师

三 侮我并打我 胜我并掠我

愤怒不绝者 无时得心静

四 侮我并打我 胜我并掠我

弃此愤怒者 心常可安静

五 盖以怒镇怒 不能得镇定

镇怒以亲和 古今不变法

六 我等应制情 凡愚无由知

贤者知此道 争斗立即止

七 争战伤入骨 偏为杀战事

掠取牛马财 王国亦夺去

彼等亲和尚 何汝不和亲

八 若汝得贤友 行正且坚忍

与彼共游行 逃一切灾厄

更乐思惟道 探求常得进

九 若汝得贤友 行正且坚忍

与彼共游行 王国得克获

独乐弃王国 无友如大象

游行森林中 孤独汝善活

一○ 孤独生活优 愚人难亲交

如大象少欲 常住森林中

弃离恶行为 净业善独活

佛虽如此说法,但彼等比丘尚不和睦,佛往婆罗伽鲁那迦罗村向跋窭长老说孤独生活之幸福;由彼处赴三人族姓子所住之场所,对彼等说亲和生活之药;更去其地往波陀林滞留三月,其后即再归憍赏弥直向舍卫城而去。

住憍赏弥信者等,相互商谈:「憍赏弥此等比丘,与我等多害,佛为彼等所恼,遂去此地。我等对彼等不必交往,彼等前来托钵,亦不与食物,使彼等离去此地,或去还俗,或将对佛信赖。」于是依议而行。彼等比丘,受此宗教上之罪,非常困苦,往舍卫城,向佛谢罪。

结分 于是佛述本生今昔之结语:「父是净饭大王,母是大摩耶夫人,第伽乌王子即是我。」

四二九 大鹦鹉本生谭

〔菩萨═鹦鹉〕

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某一比丘所作之谈话。依据传说,此比丘于佛前被授以业处禅定法,彼住于拘萨罗国某国境之村近处之森林中。村人与此比丘以昼夜之住所,诸人于常时往来处所建立小舍,对彼尊敬而师事之,如是彼于彼处,入于雨期。然于最初之月,其村被火烧尽,村人之财产,殆归乌有,是故村人不与此比丘以好味之食;因此,此比丘虽住甚好,但为恶劣食物所恼,使四道四果均不能逮得。

如是三月雨期终了时,比丘往佛前问候,佛以亲切言语与之交谈后问曰:「汝盖多为食物所困扰,住居尚合意否?」比丘于申述一切事情。佛知此比丘住居之乐,佛语比丘:「汝比丘!沙门者若住居如意,应舍欲望之行动,满足于任何食物之所食,应行沙门之法。昔日之贤人,生为畜生时,自己住居于枯树,食树之屑粉,尚不为欲望所囚,满足而不弃友情,不飞往他处。汝何故云食物贫乏粗末,舍汝之乐住居耶?」佛应此比丘之请,为说过去之事。

主分 昔日,在雪山中恒河之岸,有一优昙波罗之森林,于此森林中住数百千之鹦鹉。其中有一只鹦鹉之王,彼于自己居住之树无果实时,残余之物,无论树之芽叶,树皮幼芽,皆为食物,饮恒河之水,甚是寡欲而满足,决不飞往其它之处所。帝释天宫为彼寡欲满足之德所震动,帝释思考,立即前往观察于彼。于是帝释思欲对彼试探,依自己之神通力,使树枯槁,因此其树只余干穴,暴露而立于风雨之中。由干穴之中,散出屑粉,此鹦鹉之王,食其屑粉,饮恒河之水,而不飞往其它处所,对于风与日光,毫不挂虑,仍然住于优昙波罗之顶上。

帝释知彼之甚是寡欲,帝释自思:「自彼说示友情之德,与彼以赐物,于优昙波罗树上结甘味之果。」于是彼自变化为一只鹅鸟之姿,使其妻须阇化为阿修罗少女之姿立于先头,彼到达优昙波罗森林,栖于其近处之一树枝上。尔时与鹦鹉开始交谈而说第一之偈:

一 树多果实时 鸟群来食实

知树枯无实 飞往他诸所

帝释说如是第一偈后,为使鹦鹉离去其树而说第二之偈:

二 红嘴鸟!何故汝不去 何故坐枯木

春鸟!愿闻何缘由 不弃离枯木

于是鹦鹉王向帝释云:「鹅鸟!予之不舍此树而去,为对此树存感谢之念。」于是说次之二偈:

三 鹅鸟!死生苦乐皆相处 此为友人中友人

不以盛衰舍弃友 常念友人真与善

四 鹅鸟!如是我亦尽亲善 树为我亲亦友人

知树破灭我愿生 如此舍弃何得为

帝释闻彼之言,甚为满足,对彼赞赏后,欲赐彼物,而说次之二偈:

五 善哉!汝之友情与爱情 我今善得闻此语

汝今如此尊友情 贤者必可与赏赞

六 汝鸟鹦鹉请谛听 我今与汝以赐物

汝有心中所欲者 任何皆可向我求

鹦鹉之王闻此,选择赐物而说第七之偈:

七 鹅鸟!若汝与赐物 再使此树活

树枝出果实 结实成累累

甘果连繁荣 美事映光辉

于是帝释与彼赐物而说第八之偈:

八 吾友!汝见尊果树之姿 树枝出生多果实

优昙波罗汝可住 甘果连连美映辉

帝释说此终了,弃鹅鸟之姿,彼等夫妻现神通力,由恒河以手掬水,注入优昙波罗树之干上,尔时树之枝干忽然茂盛,生甘味之果实,露出如意宝山之状,美丽荣辉。鹦鹉之王见此,心中喜悦,赞赏帝释而说第九之偈:

九 眺得果实多 我心无限悦

帝释之一族 为我降幸福

帝释与鹦鹉赐物,使优昙波罗生出美丽果实后,连同帝妻须闇,回归自己住所。

对此说话,佛现等觉者说最后增添之偈:

一○ 鹦鹉愿如意 帝释再生实

伴妻贤能去 回归喜林苑

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,佛言:「汝比丘!昔之贤人生为畜生,尚无贪欲之心,然汝于如斯解脱之道出家,何故不弃贪欲之心耶?汝须早往此处所住居。」佛命令彼,并对彼说业处之禅定法。──彼比丘立即赴森林,行观法,得阿罗汉位──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「尔时帝释是阿那律,鹦鹉之王即是我。」

四三○ 小鹦鹉本生谭

〔菩萨═鹦鹉〕

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律藏中之毘兰若品所作之谈话。佛于毘兰若渡过雨期,其后到达舍卫城时,比丘等集合于法堂,开始谈论:「诸位法友!如来为王族,又为佛,具大神通力,受毘兰若之一婆罗门招待。三月间佛滞留之当时,彼婆罗门或为恶魔入窍所宿,由彼竟未受一日之招待,然佛舍弃贪欲之所为,三月之间,只以少量之水与植物根之粉末支持生命而决不赴他处。如来如何以寡欲而为满足者耶?」时佛来问曰:「汝等比丘!汝等今坐此处为何语耶?」彼等答曰:「如是如是之语。」佛言:「汝等比丘!如来今弃贪欲之法,无何不可思议,如来于前生生为畜生时,尚弃贪欲之法。」佛为说过去之事。其详细情形与前揭示者同。

主分 一 绿叶蔽诸树 数多果实熟

何故汝鹦鹉 有心乐枯木?

二 我等多年间 栖树食果实

今虽无果实 友情不能变

三 此树今果枯 无叶亦无实

鸟离此树去 何故汝责求?

四 彼等慕树果 无果离树去

彼等鸟类愚 只敏于自利

五 善哉!友情与爱情 予善得此语

如是尊友情 贤者必赏赞

六 鹦鹉汝善鸟 我今与赐物

汝心所欲者 皆可向我求

七 我今无他愿 惟见枯木生

叶茂果多熟 得宝如贫者

心悦我眺望 再三与再四

八 帝释赍甘露 灌溉此枯木

树枝忽繁茂 快速凉荫生

九 眺得多果实 我悦实无限

帝释之一族 为我降幸福

一○ 鹦鹉愿如意 帝释再生实

伴妻去彼处 回归喜林苑

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,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「尔时帝释是阿那律,鹦鹉之王即是我。」

四三一 哈利达仙本生谭

〔菩萨═仙人〕

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某心乱之比丘所作之谈话。彼比丘见一盛装之妇人而心乱,使指爪与毛发伸长,希望还归俗人,于是彼为阿阇梨及和尚相伴,强制带往佛前时,佛向彼比丘问曰:「闻汝心乱,是为真实耶?」彼答云:「世尊!是为真实。」佛问:「因何故耶?」彼答:「见盛装妇人而起烦恼。」佛言:「汝比丘!烦恼破坏德行,使人无气力,生于奈落。此烦恼必定使汝恼乱,何以故?袭击须弥山之风,运去一枯叶,乃无忝于耻也,然为此烦恼,随顺智慧而行,既得五通,得八等至净行之大德,亦有不能保心之统一而失去禅定。」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。

主分 昔日,于波罗奈之都,梵与王治国时,菩萨生于某村有八亿金财产之婆罗门家。彼之颜色为黄金色,人人称以金肤童子之名。彼生长后,于得叉尸罗受教育,养家族,及父母死,管理财产。彼心中自思:「财产虽然存在,而制作财产之人则已不存在,予面临死时,必被粉碎而终。」彼为死之恐怖所震起,以诺大财产与人,入雪山为遁世生活。七日间即逮得神通与等至。于彼处所,长久期间居住,食森林树根与果食,支持身命。

某时,彼为求盐与酢而下山,其后,达波罗奈,于国王之御苑一泊。翌日,于波罗奈行托钵,达宫城之门。国王见彼起归依心,呼彼近前,而揭橥白天盖使彼坐于国王长椅之上,劝彼食以优美好味之食物。此比丘述礼以辞之时,国王心中感觉更为满足,向彼问曰:「贵师往何处去?」彼答:「大王!予搜寻雨期之住所。」王云:「甚善!予敬知之。」朝食终了后,国王伴彼赴御苑,为彼于其处建造昼夜之住居,规定御苑之守卫为其侍者,如是国王向彼解释后离彼处而去。此大德其后常于宫城为食事,十二年间住于其处。

某日,国王于镇压国境叛乱而出发之际,向后云:「汝须照顾为我等福田之彼人。」王将照料大德之事托付于王后出征而去,自此以来,王后亲自向大德劝进食事。某日,王后准备食事完毕,但大德迟而未到,自己以香汤沐浴完毕,著柔软衣裳,开窗风凉身体,横卧于寝台之上。此大德是日稍迟,著上下之衣,手持钵由空中飞至,达到窗边;王后闻彼树皮制衣之折音,立即站起,其衣裳由身体滑落时,王后之美姿映入大德之眼中,于是彼之心中长达贰百千俱胝年月间所隐藏之烦恼,恰如箱中蛇之抬头,禅定忽然消失,彼心不能保持统一,立即进前执王后之手,于是二人立即放下窗帘。彼与王后行不义后,食事终了,回归御苑。自此以后,日日返复非行。

彼与王后之非行,传遍全市。大臣等向国王致书,告王曰:「哈利达仙人为此不义之行迹。」国王自思:「彼等思欲离间我等,而为如此之言。」不与置信。其后国王平定叛乱,归波罗奈,队伍行列整齐巡行市之周围,然后来至王后前问曰:「闻汝与仙人哈利达有不义之行,是为真实?」王后答:「是为真实。」虽然如此,国王仍不置信。国王自思:「如是予将亲向仙人质问。」王往御苑,会见之后,坐于一方,以第一之偈质问:

一 予闻婆罗门之言 彼哈利达耽爱欲

然则何处有虚报 尊师必为清净身

仙人闻此,心中自思:「予若答以未耽享乐,国王必信予言。然此世界除真实无确切之依所,弃真实之人,如何坐菩提树处?即不能成就菩提。予必须语以真实。」仙人决心不可破戒。原以菩萨依场合于五戒之中,虽有破杀生、偷盗、邪淫、饮酒之戒,但妄语──妄语破事物之条理、与虚伪为伴侣──此戒决不可破。因此仙人为语真实说第二之偈:

二 大王!大王闻风说 不伪乃真实

五欲使心暗 迷入不正路

国王闻此说第三之偈:

三 思惟善事锐智慧 如何如此亡失去

心中燃起爱欲火 如何之力不得镇?

于是哈利达仙人说示烦恼之力,说第四之偈:

四 大王!于此之世间 有四强烦恼

贪瞋憍与痴 智慧光昙闇

国王闻此说第五之偈:

五 行净戒律坚 哈利达圣仙

博学为贤者 来此受敬仕

其次哈利达仙人说第六之偈:

六 恶念伴爱欲 相遇甚不幸

贤仙乐法德 忽焉迷岐路

于是国王劝彼舍离烦恼,说第七之偈:

七 身体所生烦恼现 污染汝之美心姿

汝舍离此有上幸 人皆认知汝贤人

于是大德再得心之统一力,观察爱欲之灾害,说第八之偈:

八 诸般爱欲蔽慧眼 生出多苦为大害

我今探求此根源 断除贪欲伴系缚

如此说后向国王云:「大王!请少假以时日。」彼得国王许可,入于小舍凝视「遍之轮」1再得禅定,出小舍升至空中结跏趺坐,对国王说法:「大王!予自身住于不适当之处所,于多数诸人当中,得受耻辱,请大王亦进而修解脱之道,予将再入无妇人影之森林中。」国王悲泣,彼立赴雪山,再由禅定不堕,遂成入梵天界之身。

佛知此事件,现等觉者说次之偈:

九 哈利达仙人 努励为真理

舍离此贪欲 往生梵天界

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,说明四谛之理──说四谛之理竟,此心乱比丘得阿罗汉位──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「尔时之国王是阿难,哈利达仙人即是我。」

注 1 「遍之轮」(Kasina-mandala)为修地遍处定所用土制之轮。

四三二 足迹善知童子本生谭

〔菩萨═童子〕

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一童子所作之谈话。此童子为舍卫城某居士之子,彼于七岁年龄之时,既已具有知人足迹之巧慧。彼父思欲对彼试验,于彼不知之间,往友人之家,彼不问父之去处,彼寻觅父之足迹,即往赴父所在之处而立于其面前。某日,父向彼问曰:「予子!予未示知予之去处,然汝如何知予所往之处所?」彼答云:「父亲!予善能分辨父之足迹,予有知足迹之巧。」

于是父更为试彼,父于早饭后,由家中出发,立即往赴邻家,于是又出往第二之家,第三之家,再出回归自己之家门,然后到市之北门,出市门往左,赴祇园精舍,向佛恭敬作礼,坐而听法。彼童子问曰:「予父往何处?」答云:「予等不知。」于是童子从父之足迹,先由邻家开始,依父所行路线,赴祇园精舍,敬礼佛而立于父之近傍。父问:「予子!汝如何知予来至此处?」彼答:「予辨认父之足迹而来此处。」

佛问曰:「优婆塞!汝为何语?」父申述曰:「世尊!此子巧认足迹,予思试彼,以如是如是方法来至佛处,此子在家因不见予之姿而追迹前来。」佛言:「优婆塞!知地上之足迹无何不可思议,昔之贤人于空中之足迹,即为分辨。」佛应彼〔优婆塞〕之请求,为说过去之事。

主分 昔日,于波罗奈都梵与王治国时,其后行为不检,为王诘问之际,后誓言曰:「若予为邪淫之行,使予为马面夜叉。」如是,后死后生为某山麓之夜叉女,住岩石之洞穴,于大森林中捕捉由东方至西端往来通行大道之诸人而食,习以为常。依据传闻,彼女三年间奉侍夜叉王多闻天,许可彼于纵三十由旬,广五由旬之地面捕食行人。

某日之事,一富有而又美貌之婆罗门,率多数之从者登来彼道。彼等见夜叉女开大口笑,飞跃前来,从者诸人,尽皆逃去。夜叉女奔驰而行,迅速如风,捕婆罗门背脊负彼往洞窟之中,夜叉女因接触婆罗门而生烦恼,对彼生起爱情。于是夜叉女并未食彼,而以为自己之夫,如是彼等二人相互和睦生活。自此以来,夜叉女捕人时,剥其衣著,夺其米、油,与婆罗门以种种美味之食,而自己自身则食人肉。夜叉女于出外时,忧虑其夫逃走,于洞穴入口塞以大石,然后出发。

二人如此亲密度日之间,菩萨之前生告终,而以婆罗门为父,宿于夜叉女胎内,十月之后,生为男子。夜叉女对子与婆罗门生强烈之爱情,养育二人,其后其子及于长大,夜叉女将其子亦与父一同入于洞穴之中,紧闭洞户。某日,菩萨知夜叉女出发,将大石搬开,伴父出外,夜叉女归来问曰:「何人搬开石块?」子曰:「母亲!我为取除,我等不能坐于黑暗之所。」夜叉女觉其子年幼可爱,不作作何责言。于是某日菩萨向父问曰:「我母之口形与父之口形不同,是何缘故?」父答曰:「予子!汝母食人肉之夜叉,我等二人乃人也。」子云:「如此,我等何为住于此处?我等可往人之住处。」彼劝其父,父云:「予子!如我等逃出,汝母将杀我等二人。」菩萨云:「父亲勿恐,予伴父往人间住处,为予之责任。」菩萨勉励其父,翌日,母外出后,彼伴其父逃出。夜叉女归来,不见彼等之姿,立即随后追来,疾速如风,捕获彼等二人,女云:「汝婆罗门!为何逃耶?此处于汝有何不足之处。」父答曰:「予妻!汝遗怒于我苦矣,此为汝子伴我而出者。」夜叉女因对子之爱,亦无言责备,反安慰二人,于是将二三日间逃亡之彼等,再行带归自己之住处。

菩萨心中自思:「我母必有固定之活动范围,予将问母自由活动场所之范围,然后逃出其区域之外。」于是某日伴母而来坐于其侧曰:「母亲!我母之物,应让与子承受,母之自由土地范围,请使我闻。」夜叉女说示一切之方向及山等之目标,向其子说明纵三十由旬,横五由旬之地域后云:「予子!予之活动范围只此,可告汝知之。」经三日后,彼于母往森林之间,担父于肩上,依母所教之目标,飞速如风,到达境界之河岸。夜叉女归来,不见彼等之姿,立即随后追赶,尔时菩萨伴父已到达河之中央。

夜叉女追及,立于岸边,彼等已知在其自己地域境界之外而始停留于其场不进。女云:「予子!速伴汝父返来,予有何罪?汝等有何不足?予夫!汝速归来。」彼女向子与夫叹愿恳求。尔时婆罗门已渡过河去,夜叉女尚又向其子叹愿恳求云:「予子!汝勿如此,请速回返。」子答曰:「母亲!我等为人,汝为夜叉,我等不能住于汝之身边。」于是母问曰:「如是,予子!汝终不归耶?」子答曰:「母亲!我等不归。」母云:「汝若不归──汝于人世生活苦痛,无何技能者则不能生活─予知名如意宝之陀罗尼,依其法力可以追出过去十二年间倒退诸人之足迹,依此可为汝之生活之法。予子!汝可受持此尊贵之咒文再去。」夜叉女虽然非常苦闷烦恼,但为对子之爱情,以此咒文授彼。菩萨立于河中,向母为敬礼,合手如龟状,受持咒文,再向母为敬礼云:「母亲!再见。」夜叉女云:「予子!汝不归来,予不能活。」彼女捶胸,对子悲哀,忽然心脏破裂,死倒于当场。菩萨知母已死,呼迎其父,往母之前,积薪附以火葬,然后消灭火葬场之火,供以种种各色之花,悲泣掩埋,伴父赴波罗奈。

于是精通足迹之童子,来至城门之处而立,门卫通告国王,国王命引导入宫城,向国王交谈之时,国王问曰:「汝能为何事?」彼答曰:「陛下!过去十二年间被盗之物品,予寻觅足迹,能往追捕。」国王命曰:「如此汝可仕予。」彼云:「日可领得千金,予将出仕。」国王云:「甚善!汝可如此为仕。」于是每日以千金与彼。

某日,司祭官向王劝说:「大王!此童子以彼之特别技能力并未作任何事件,因此,彼果有如此技能与否,我等不能得知,今且对彼加以试探。」国王同意:「如此照办。」于是国王与司祭官向看守种种宝物之守卫者,告以预加秘密注意,将最要宝物持出,绕宫城三周后,架梯子越过墙顶外出,然后入裁判所,于一旦就座席后,再度出发,架梯子越过城墙,降落市内,然后赴水坑之岸边,三度围绕水坑之周围,降下于水坑中放置其宝,升往宫城之某高台上。

翌日,宫城大起骚动谓:「有由宫城盗去宝物者。」翌日国王佯若不知,唤菩萨前来谓曰:「吾友!诸多宝物由宫城被盗,必须追迹搜寻。」彼云:「大王!予于过去十二年间被盗物品,前往寻觅彼盗贼之足迹,亦能搜索前来,今仅一昼夜前被盗去之物品,如将其取回,并无何稀奇之处。予将其取回,请勿担心。」于是国王命令曰:「如此请即取来。」彼答曰:「陛下!谨遵台命。」言毕出发。彼先向死去亡母礼拜,唱念咒文,尔时彼立于宫城所建之高台上云:「大王!发现盗贼二人之足迹。」彼追寻国王与司祭官之足迹,入国王之寝室,由此处而去,由高台降下,绕宫城三周,更追寻往宫墙附近,立于墙上云:「大王!于此场所,足迹由墙脱离,出现于空中,请借梯子一用。」彼架设梯子越过墙之顶上,出至外侧,由此循足迹往裁判所,再归宫城,又架设梯子越过城墙而下降,达至水坑,绕彼三次后,彼云:「大王!盗贼降往水坑之中。」彼自己将如以前所置之物品取出,交付国王,而谓曰:「大王!此二盗贼乃有名之大盗,彼等通过此路,升往宫城。」人民等非常欢喜,弹指作响,开始挥动布帛。

国王于心中思考:「此童子往觅足迹,能知盗贼藏匿之物品,但只不过如此思惟而已,彼将不能捕捉盗贼。」于是国王对彼问曰:「汝已将盗贼盗去之物品取回交付于我等,然汝能否将盗贼等捕获引渡至我等之所?」彼答曰:「大王!盗贼在于此处,不在于远。」国王问曰:「何人与何人?」彼云:「大王!任何人欲为盗贼者,则置之为盗贼可矣。物品既已返回王手,盗贼又有何必要?请王勿寻。」国王命令曰:「予日日与汝千金,汝须捕捉盗贼引渡。」彼云:「大王!宝已取回,何有搜寻盗贼之必要?」国王断然言曰:「我等应须捕盗重于宝物。」彼云:「大王!予不能申告:『如是如是之人,乃为盗贼。』予谨向王一谈昔日所起之事件,王若贤明,则可理解说此语之动机。」于是说昔日之事。

──「大王!昔日在由波罗奈途程不远之河岸之村,住有帕他拉之名舞蹈者。某日,彼连同其妻入波罗奈,歌舞储金,于彼庆祝之日终了时,买入诸多饮料及米,归回自己之村,到达河岸。尔时彼见新鲜之流水,因饮酒坐醉,于是不自量力,彼思:『将此大琵琶结付于首上渡过河去。』遂牵妻之手而入河。尔时由琵琶之穴灌水,琵琶加重,彼之身体下沉。其妻弃彼登岸,立于其岸,舞蹈者帕他拉载沉载浮,大量饮水,肚腹膨胀饱满非常。尔时彼妻自思:『予夫已将死,予如何能得彼一歌,使予于群众之中歌唱,以维生计。』其妻云:『予夫!君今时溺水,请向我一歌,依此予得维持生计。』于是为说此偈:

一 歌之圣手帕他拉 恒河之水运汝去

幸运降临于汝身 向我小歌使我闻

于是舞蹈者帕他拉向彼女曰:『予妻!如何使汝能闻歌?常为人之保护者之水,今竟将杀我。』于是说次之偈:

二 苦者与恼者 此水与润泽

溺中我将死 护者生恐怖」

菩萨说示此偈,向王申述曰:「大王!水为庶民之保护者,为生命之所寄;国王亦为庶民之保护者,若由国王之手边生恐怖之事,则何人能得除去?」又云:「大王!此次事件为一秘密,予向贤人所说,立即得悟,大王!请与了解。」国王云:「此种暗示之语,予不向不解,汝将盗贼捕获,引渡与予。」于是菩萨向国王云:「如是,大王!「请听闻次之语,王可了解。」于是更语其它之语。

──「陛下!昔日在波罗奈市外之村有一陶器师,彼为制陶器采集粘土,彼于同一场所不绝采集,于洞穴之中,掘穿大孔。某日,彼于采集粘土时,不时生起雨云,大雨倾注,水盛流入,使洞穴之岸崩溃,因此,彼之头被击破裂,彼悲泣而说此偈:

三 有情住大地 种子生彼处

护者生恐怖 今我头粉碎

陛下!大地为庶民之依所,打碎陶器师之头;同样国王为庶民之依所,亦与大地相等,国王起而为盗贼之行动,何人能得防之?大王!予为如是暗示之话,大王!盗贼为谁,将可了解。」彼如是申述,国王云:「予不了解如此隐晦之意义,汝须明示『此即盗贼』,希望捕来与我。」彼尚为拥护国王,不能明言:「贵君即为盗贼」,于是更说其它之语。

──「大王!昔日,此城某人之家被烧,彼向他人曰:『汝速入内搬出物品』,此人入其家搬取物品时,门户突闭,此人为烟所熏,目不得见,身受焦热痛苦,立其家内悲泣而述此偈:

四 煮沸或防寒 以火尽其务

今烧我手足 护者生恐怖

大王!与火同样为庶民所依之人,盗取诸宝之包,愿大王勿向我寻问谁为盗贼。」国王继续主张:「汝速捕盗贼,引渡交我。」彼对国王不言:「贵君即为盗贼」,更引他例而言曰:

──「陛下!昔日,此市中有一男人,因食过量,消化不良,苦痛心乱,悲痛而说此偈:

五 王族婆罗门 食物系生命

今我为食伤 护者生死怖

大王!与食物同样为庶民所依之人,今盗此宝而去。今此包既已得回,何故贵君仍追寻盗贼?」国王强烈主张云:「若汝能捕获盗贼,速引渡与我。」彼为使国王了解,更说他之实例。

──「大王!昔日,此市起暴风,一男人四肢被击碎,其人悲痛而说此偈:

六 暑季最后月(六月) 贤人祈此风

今我四肢碎 护者生恐怖

大王!如斯由保护者所生之恐怖,请了解此意义。」国王云:「捕盗贼来。」彼为使国王了解,更说他之实例。

──「陛下!昔日雪山之中腰,有分出多枝之大树,住有数千之鸟。然此树之二枝相触生烟,火花乱散,鸟王说此偈曰:

七 我等日居住 此树散火花

诸友!何处疾散去 护者生恐怖

陛下!树为鸟类之保护者,国王为庶民之保护者,若国王为盗贼行为之际,谁得防之?陛下!请善思之。」国王云:「总之,交出盗贼。」于是彼更语他之实例。

──「大王!在迦师国一村落有某豪家,此家西侧为一住有残忍鳄鱼之河流。此豪家有一子,父死之后,养母为生。其母违反子之意志,为子娶某豪家之女,此女最初对姑非常重视,尔后,自己之子女生产众多,遂欲将姑除去;而此女之母亦在其家同居。女于夫前举姑之种种缺点,讲离间语:『予不能养育汝母,请杀汝母。』夫云:『杀人为非常重大之事,如何能杀己母?』妻云:『于汝母熟睡之时,连诸夜具一同持往投入鳄鱼河内,如此将为鳄鱼所杀。』夫问:『汝母在于何处?』答曰:『寝于汝母之侧。』夫云:『如是汝即前往向吾母寝处之寝床结纽作一记号。』妻依其言行后告夫曰:『已作记号。』夫云:『汝且稍待,俟家族之人先行寝睡。』于是自己先作寝床,辗转床上,然后暗中起床前往将其纽结换至妻母之寝床而归。俟其妻起,两人一同前往,连同结纽寝床一同台起,投入河内,女母立即为鳄所杀食。

翌日妻知自己之母被杀,女云:『吾夫!吾母被杀,今度将杀汝母。』夫答:『如此甚善,予将照办。』女云:『于火葬场中堆积薪木,投入火中杀之。』于是两人将睡眠之母运往火葬场内,放置于其处。尔时夫向妻问:『尔持火来耶?』妻答:『吾夫!予忘携来。』夫云:『汝往持火来。』妻云:『予一人不能前往,又汝行予亦不能停留此处,二人一同前往。』于是彼等两人去后,老母为冷风所吹醒觉,知其处为火葬场,彼思:『此两人思欲杀我,今彼等前往执火。彼等不知我之力量。』老母自语,移一尸体于寝床之上,以布遮蔽,自己逃往同一场所,入某洞穴之中。彼等两人持火归来,思尸体为老母,附火葬后,离场而去。

然老母进入之洞穴,一盗贼忘置一包裹而去,彼盗贼思回返取包裹,归洞穴见一老女,彼思:『此必为夜叉,予之包裹已为夜叉所盗。』于是彼伴来一专治恶魔之医生,彼医生唱咒文进入洞穴。老女见医生云:『予非夜叉,予二人可分食此宝。』医生云:『彼此如何信用?』老女云:『汝舌可置于予舌之上。』医生依言,尔时老女咬断其舌而吐出,专治恶魔医生思此确为夜叉无疑,由舌根出血,大声叫唤而逃出。

翌日老母著轻爽之衣服,持种种宝石之包里,归来家中,彼女见而问曰:『老母!彼由何处得来?』老母云:『于火葬场被积薪火葬之人,均可得此宝石。』彼女希望欲得宝石之包,不告其夫,往火葬场,自投火中。夫于翌日不见其妻之姿,问曰:『母亲!我妻今未往母处耶?』母向其子云:『汝恶人!死人如何能归来?』母责彼而说此偈:

八 熏香饰花环 喜悦迎新妇

我由家放逐 护者生恐怖

大王!子、妇为姑之保护者,同样,国王为人民之保护者,若由国王之身边,生有危险事,则如何均无能为用。陛下应请注意。」国王云:「吾友!汝语之言,予不能解,汝将盗贼带来。」彼虽然如此,仍思拥护国王,更说他例。

──「陛下!昔日此市中有一男人云:『天授予一男之子。』彼非常喜悦,养育此男之子至成年时,为其娶妻。尔后,为自己年老,不能工作,尔时其子向父云:『你不能工作,请由此处出去。』由家中将彼放逐。彼为乞食,受苦难之惨状,维系生命,悲痛而说此偈:

九 彼生我欢喜 彼思愿生存

由家放逐我 护者生恐怖

大王!父年老,应受有力量儿子之保护,与此同样,一切人民应受国王之保护,然今眼前之恐怖,由保护一切庶民之国王身边而起。由此事即可望得知『如此如此之人,即是盗贼』。」虽然如此,国王尚犹谓:「此事真实与否?予全然不能了解,如将盗贼带来,否则汝应为盗贼。」再三再四追求谁为盗贼。

于是童子向国王问曰:「大王!如是您终于思欲捕得盗贼耶?」国王答:「诚然如是。」彼云:「如是予将于群众中明言:『此人与此人即是盗贼』。」国王云:「如是为之。」彼闻此言自思:「此国王对予已无再与以拥护之余地,如是予今将捕盗贼。」彼集合人民来时,向彼等说偈:

一○ 集合市内外 诸君我言听

水今将发火 安泰生恐怖

一一 国王司祭官 掠夺今王国

汝等自警戒 护者生恐怖

彼等人民闻彼之语自思:「此国王应保护人民,然今欲向他人之上被罪,将自己之宝,隐置于自己水坑之中,而立盗贼之诠议。为今后再无窃盗之举动,应杀此恶王。」于是彼等手执杖与棍棒立起,将国王与司祭官当场击杀,于是对菩萨行灌顶式,即国王之位。

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,佛言:「汝优婆塞!知地上足迹之事,无何不可思议。昔日贤人于空中亦能知足迹。」佛为说明四谛之理──说四谛竟,优婆塞与其子得预流果──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「尔时之父是迦叶,精通足迹童子即是我。」

四三三 多毛迦叶本生谭

〔菩萨═多毛迦叶〕

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为一女人所烦恼之比丘之谈话。佛对比丘问曰:「闻汝为女人所恼,此为真实耶?」比丘答:「是为真实。」佛言:「比丘!得有名声诸人,亦得有不名誉;烦恼净化之诸人亦有堕落之事,何况于汝?」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。

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有一梵与王子,王子与司祭官之子迦叶为友,于同一师尊之前,作一切学问。尔后其父王死,王子即位,迦叶自思:「予友今为国王,今后将与予以极大权力,然而权力于予又何所用?予将向父母及国王告假出家。」于是向父母及国王乞假入雪山为隐遁生活,七日间得通力与等至,拾落穗以维生活,彼处出家人等附以名为多毛迦叶。

彼绝五官之欲,为酷怖之苦行,因彼之苦行,震动帝释之住居。帝释思其原因,立即知彼之所为,心中自思:「此苦行者持非常严竣之苦行力,使自己由帝释之地位振落。自己将与波罗奈王一同破坏彼之苦行。」帝释自己依神通力于午夜中顷入于波罗奈王之寝室,于寝室中以身光照耀,立于国王近处之空中,唤醒国王:「大王!汝起。」国王醒来问曰:「君为何人?」帝释答曰:「予为帝释。」国王曰:「君有何事而来?」帝释问曰:「大王!贵君岂非欲为全世界唯一之主权者?」国王答曰:「如何不欲?」帝释言曰:「如是招多毛迦叶,屠杀兽类,牺牲奉神,如是贵君与帝释相等,可得不老不死,将得全世界之主权。」于是为说第一之偈:

一 圣仙多毛迦叶招 杀生牺牲奉献神

汝与帝释等为王 不老不死得永远

国王闻帝释之言,同意承诺:「予知照办。」帝释云:「如是,时不可移,立即往行。」言毕而去。

翌日,国王呼大臣称作萨羿哈者前来谓曰:「卿!汝到我亲友多毛迦叶处传予言:『贵君请往作牺牲祭,国王欲为全世界之王。国王将赠与汝所希望之土地,望请与予一同来行牺牲祭。』如是向彼恳求。」大臣答:「谨遵王命。」大臣为知苦行者所住之处所,于市中击大鼓巡回传讯,一住森林之人申述曰:「予知仙人之住所。」于是大臣以彼为向导,率多数之从者,赴彼处所,会晤仙人,就坐于一方座席,通知国王之使命,尔时仙人向大臣曰:「萨羿哈!汝何为而云此事?」仙人坚决拒绝说以下四偈:

二 四面海环绕 此护领土境

予行不欲得 萨羿哈!汝不知我心

三 多誉与财宝 婆罗门!我对此咒诅

此行诸人人 非行诱衰落

四 我纵携我钵 无家而行乞

非法之行为 我生优于彼

五 纵使我无家 徘徊守不害

虽为世界主 我生优于彼

大臣闻彼之语,归向国王申述其由,国王自思:「彼若不来,任何事只得停止。」遂噤口不言。帝释再于午夜中,前来立于空中问曰:「大王!贵君已招多毛迦叶行牺牲祭耶?」国王答曰:「招之不来。」帝释云:「大王!贵君可盛装王之王女羌达瓦蒂,使萨羿哈伴去,告谓:『若汝往行牺牲祭,国王将此王女与汝。』彼对王女生爱著心,必可前来。」国王同意:「予依言照办。」翌日,萨羿哈伴随王女送去。萨羿哈伴王女赴迦叶前会见,亲切交谈后,使美如天女之王女与之对面,彼则于一方等待而立。彼未守护根见王女,见而同时生爱著心,失去禅定。大臣知彼已失于爱著心,谓曰:「圣仙!若汝自往行牺牲祭,国王对汝,将以王女与汝为妻。」彼因烦恼颤抖而问曰:「国王与予王女耶?」大臣答:「若汝自身前往施行,国王能与王女。」彼云:「甚善,予当照办,如得此王女,将往行牺牲祭。」于是束发为仙人之姿,伴王女乘盛装之车赴波罗奈。

国王闻仙人来,设牺牲兽之系留坑,实施一切准备。国王见仙人来,语之曰:「若卿行牺牲祭,则予相等于因陀罗;牺牲祭终时,则予与女于卿。」迦叶同意:「谨遵王命。」翌日,国王率迦叶与羌达瓦蒂一同赴牺牲兽之系留坑,其处并列象马牡牛等一切四足兽,迦叶开始著手杀戮一切之兽以供牺牲,集于现场庶民见迦叶,语之曰:「多毛迦叶!汝之此举为不适当不适合之事,汝何以行如斯之事?」于是悲伤说次之二偈:

六 月有力而日有力 沙门婆罗门有力

大海潮时更有力 妇人之力胜诸力

七 盖为羌达瓦蒂女 为王繁荣与汝语

不见迦叶苦行者 竟为得女行供牺

尔时迦叶为行牺牲祭自思:「予先击杀牺牲象之颈。」于是举起宝剑,象见此为死之恐怖所吓,举大声悲鸣,其它象、马、牡牛闻其叫声,亦为死之恐怖而叫,庶民等亦同等举起叫声。迦叶闻此大叫之声,催动悲情,眺望自身之束发,尔时于迦叶之眼中映现束发,须髯及胸腹之毛,彼生悔恨之念云:「予犯不适合之罪。」为表明感情,说第八之偈:

八 因望王女之情怀 予由爱欲为残忍

予今探求此根源 断除系缚之贪爱

尔时国王向彼云:「吾友!勿恐。予与汝王女、王国并七宝,汝速行供牺。」迦叶闻其言曰:「大王!予早已不望彼之烦恼。」于是说最后之偈:

九 予咒世界多爱欲 国王!苦行优于五官欲

我舍爱欲修苦行 王国王女汝应有

彼如此说毕,心专注于遍业处,得一旦失去之超自然力,于虚空结跏趺坐,为国王说法劝云:「王应向解脱之道前进,破坏牺牲兽之系留坑。」使国王向一般庶民与无畏施。如是不顾国王之留住,彼由虚空飞行,向自己之住所而去。其后,彼一生涯行梵住,遂成受生梵天世界之身。

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,说明四谛之理──说四谛竟,此为爱欲所恼之比丘得阿罗汉位──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「尔时萨羿哈大臣是舍利弗,多毛迦叶即是我。」

四三四 鸳鸯本生谭

〔菩萨═鸳鸯〕

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一贪欲之比丘所作之谈话。根据传说,彼其贪欲,贪比丘日常之使用品,放弃阿阇梨及和尚之义务,朝起入舍卫城于毗舍佉之家,一同饮美味之粥与几多之食物,昼间更食种种好味之粳米、肉、饭。于此仍不满足,更由此访问如小给孤独,拘萨罗王所说种种之家。

某日,对此比丘贪欲之事,于法堂开始谈论。佛来法堂问曰:「汝等比丘!汝等为何语坐于此处?」彼等答:「如是如是之语。」佛唤彼比丘近前问曰:「闻汝贪欲,是为真实耶?」比丘答:「是为真实。」佛言:「比丘!汝何故为贪欲耶?汝前生即为贪欲,于波罗奈对食象之尸体犹不满足,更由彼处出发往恒河之岸居住,最终遂入雪山。」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。

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,梵与王治国时,有一只贪欲之乌,于波罗奈食象之尸肉等徘徊而不满足,彼云:「往恒河之岸食鱼之脂。」往赴其处食死鱼,住二三日,其后更入雪山食诸种类之果实,其后更又达到住鱼鳖众多之大莲池。见于彼处有二鸳鸯食水草青苔而住,彼思:「此鸟具非常美丽之色,现为幸福之生活,彼等之食物亦必为佳味。予将探问彼等之食物为何?如与彼食同等之食物,自己亦将成为金色。」于是往彼等之居所而行,为亲切之交谈,栖于枝之一端,赞美彼等说最初之偈:

一 二鸟相并乐彷徨 我问金色之衣鸟

鸟!于人人问被赏赞 何种之鸟善告我

鸳鸯闻此说第二之偈:

二 鸟!人人皆来赞我等 乐住鸳鸯为赏赞

鸟类崇贵幸福者 彷徨池面无恐怖

乌闻此说第三之偈:

三 鸳鸯!汝等于池面 如何食果实

肉由何处来 求来为食耶?

汝如何得食 崇高有如是

诸种力与色 使汝如此优

于是鸳鸯说第四之偈:

四 乌!我等于此池 更未食果实

我等由何处 得以求肉食?

除去烂树皮 即食青苔草

不为口腹欲 身不犯恶行

尔后乌说次之二偈:

五 鸳鸯!汝等所语者 悉皆悖我心

我思汝美丽 食物必甚佳

至今我考虑 与前为相异

然则我心中 忽焉现疑念

六 我食肉与果 米盐及油类

胜战如勇士 得人中佳味

鸳鸯!我姿不如汝 不美何理由?

鸳鸯因乌之色彩不美,反问自己具美丽色彩之理由,于是说以下之残偈:

七 汝食为不净 见而忽往采

此肉与饮料 贪求多苦恼

乌!汝以树之实 食之心不安

墓场食腐肉 欲望不满足

八 任意往采食 忽尔赴贪求

欲恼失色力 心之本性污

九 欲得和平者 仅少贪食味

不稍依暴力 亦无害他事

人之色与力 自然能得者

一切杂色彩 不由食物得

于是鸳鸯以种种方法,非难于乌,乌被非难云:「予自己不欲美丽之色彩。」呀呀而鸣叫飞去。

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,说明四谛之理──说四谛竟,此贪欲比丘得不还果──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「尔时之鸟是今之贪欲比丘,雌之鸳鸯是罗睺罗之母,雄之鸳鸯即是我。」

四三五 散乱本生谭

〔菩萨═仙人〕

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一为淫女诱惑之青年所作之谈话。此一事件出于第十三篇小那罗陀苦行者本生谭〔第四七七〕。

主分 此女由古之传说学知此一青年苦行者如一度舍弃戒律,必可成为自己之物,于是此女自思:「使此苦行者迷惑,须伴彼至人家多住之处。」于是向苦行者云:「无美色诱惑五官,于森林中守持戒律,无大效果;于诸人众多之住处,近诸美色时,守持戒律,有大效果。汝可与我一同前往彼处守持戒律,居此森林为何耶?」于是说第一之偈:

一 离里林住居 守戒甚容易

入村堪诱惑 较汝尚可尊

青年苦行者闻此云:「予父往森林,不在家中,予父归来,得其许可而行。」女心中自思:「彼有父,若彼父见予,必将以棒端将予打杀,予必须先行出发。」于是彼女向彼云:「予先行向道路付以目标,汝由后来。」彼于女去后,既不取薪,亦不备水,一人独坐沉思;于父归来时,彼亦不出迎。

其父见此,知其子为女所迷,其父问曰:「吾子!汝何故不持薪来,不准备饮水与应食之食物,只坐而思考耶?」青年苦行者曰:「父亲!人云,于森林守戒,无大效果,于诸人众多住处,有大效果。予思往其处,守持戒律。友人向予云:『汝由后来』,彼已先行,予思与彼一同前往。若往彼处后住,有何人可以师事为宜耶?」于是说第二之偈:

二 离林去往村 如何守戒仪

求人可师事 愿父指教之

于是父答说残余之偈:

三 吾子!汝今离林去 信汝予听之

与汝同栖者 仕求堪信人

四 汝今离林去 身口意勿失

求人为师者 应怀抱崇思

五 汝今离林去 不识行正法

如行解脱道 应崇贤士师

六 汝今离林去 落魄非人状

猿心动不止 是人勿师事

七 人避瞋怒蛇 驭者避险路

污物涂道路 汝应远避之

八 汝如从愚人 灾厄生不绝

愚人勿共住 如同伴敌人

九 虽然予劝汝 汝从予言否

愚人勿共栖 交愚只苦痛

彼如此受父教诫之后云:「父亲!予往诸人众多之村,恐亦不能得如吾父之贤人,予往其处,其为恐惧。予仍如前住于吾父之前,而不他往。」于是父再教诫彼后,教以遍业处之预备修行。彼不久即得神通与等至,与父共成应受生梵天界之身。

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,说明四谛之理──说四谛竟,受女诱惑之比丘得预流果──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「尔时之青年苦行者是受今女诱惑之比丘,又彼女是今之女,尔时之父即是我。」

四三六 箱本生谭

〔菩萨═仙人〕

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一为女所恼之比丘所作之谈话佛向彼比丘问曰:「闻汝为女所恼,是真实耶?」彼答:「世尊!是为真实。」佛言:「比丘!何故汝希望女耶?女为罪深忘恩者,于前生有阿修罗鬼咽女于腹中与以保护,尚望其只忠实于一人,虽然如此,彼尚不能护女,而况汝又何能?」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。

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,梵与王治国时,菩萨弃爱欲入雪山为隐遁生活,得神通与等至,食野生果实,支持生命。距仙人小舍路程不远之所,住有一阿修罗鬼,时时来此大德之前听法,彼亦立于森林中人行往来大道,捕人而食。当时迦尸国有一家世善良之女,具优美之容貌,嫁与国境之某村。

某日,其女往会父母,于归途中阿修罗见护卫之诸人,现恐怖之相,飞扑捉女,于是随行诸人纷纷舍弃武器而逃走。阿修罗见美妇人坐于车中,心起爱著,携归自家以为妻。自此以来,阿修罗以熟酥、白米、鱼肉、甘果等物,持来与妇人,以衣裳宝石装饰妇人,更为保护彼之妇人,使彼女入于一箱,彼将箱咽入腹中以保护之。然某日,阿修罗思欲沐浴,赴某湖水,于是吐出木箱,将女由箱中取出,使之沐浴,涂油著饰,对女云:「汝身暂居野外,与空气接触。」使女立于箱傍,自己则降往沐浴场所,如是彼不疑妇人,稍往离处沐浴。

尔时风神婆由之子,飞行空中,彼为一魔术者,佩带宝剑。妇人见彼,用手招来,于是婆由之子,立即降落。妇人入彼于箱中,张望阿修罗之归来,坐于箱上,不久见阿修罗来,故为现自己之姿,于阿修罗尚未近箱之间,自行开箱进入,横卧于魔术师之上,于其上覆盖自己之外套。阿修罗至其处,见箱未改观,思其中只彼之妇人,将箱咽入,向家中归来。然途中忽然思起:「予久未造访仙人,由此往彼之前问候。」于是往仙人之前而来。

仙人由远见阿修罗来,知有二人隐于腹中,彼向阿修罗交谈,说第一之偈:

一 三人之友!汝等何处来 善来!可坐此之席

诸友!无事且健全 绝久未曾来

阿修罗闻此自思:「予自己一人来此仙人之所,然仙人云有三人,彼究为何所云?彼知实际事情而为此语耶?抑或狂气而云此事耶?」彼行近仙人,恭敬为礼,占坐一端,与仙人交谈言辞说第二之偈:

二 今予一人来此处 予之外无第二者

圣仙何由作斯语 三人之友何处来?

仙人向阿修罗问曰:「吾友!汝实际欲闻此耶?」彼云:「予必欲得闻之。」仙人云:「如是语汝。」为说第三之偈:

三 汝与汝妻各一人 彼现隐藏在箱中

依汝常守在腹内 彼与婆由子作乐

阿修罗闻此自思:「彼魔术师具大魔术,如彼持剑,将破予腹而逃。」如此思考,彼恐惧战栗,将箱吐出,置于面前。

佛现等觉者宣明此事,说第四之偈:

四 闻此彼惧剑 立吐箱出见

妻著美花环 婆由子出现

正于开箱之际,此魔术师持剑唱咒文飞上空中。阿修罗见此,对大德生满悦之心,为赞美菩萨说其它诸偈:

五 汝善明察力 观破斯事实

诸人溺妇人 甚为低下事

护藏如生命 女与他为乐

六 日夜服侍彼 如行者事火

舍法行非法 善避亲妇事

七 淫荡露不知 彼于我身中

我思为「我物」 护藏如生命

舍法行非法 善避亲妇事

八 我今善护彼 贤者如何信

无力护多情 女使人堕灭

恰似在断崖 迷此灾祸毙

九 规避妇人时 幸福离悲哀

此之禅定乐 至福最上者

如成切望者 应止亲妇事

阿修罗如斯语后,向大德之足下平伏曰:「圣仙!予之生命为汝所救,予为奸妇险遭魔术师所杀。」彼赞美大德。大德更为彼说法云:「不可加害于女人,严守戒律。」授彼五戒。阿修罗云:「女入于腹中加以守护,终于不能守护彼女,而况住何一人无能守护女者。」于是弃女,归自己森林而去。

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,说明四谛之理──说四谛竟,为女所恼之比丘得预流果──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「尔时得天眼通之仙人即是我。」

四三七 腐肉豺本生谭

〔菩萨═树神〕

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五根之抑制所作之谈话。某时,诸多比丘不能守五根之门,佛向阿难长老言:「此等比丘须加教诫。」佛因彼等缺乏抑制,集合僧团,佛自身占坐于庄严华美之椅子中央,向集合之比丘等说法曰:「汝等比丘!不可为美姿执著于名色等相,若如是执著时,一旦死去,必定堕入奈落等处,因此于色等不可执著美相。比丘不可执著于名色等境界,于现在执著于色等境界诸人,为陷于大破灭者。是故汝等比丘,宁使铁钉打入眼根,善为护持。」佛更加详细言曰:「于汝有应见色时与不应见时,于见时勿因见美故而见,应见不美,如此,由汝之境界无堕之事,汝之境界为何?即四念处、圣八正道、九出世间法是。只要汝等步入自身之境界,则恶魔不得有侵入汝等之机会,若为烦恼所囚,有为见美之事,则如腐肉豺由自身之境界堕落。」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。

主分 昔日,于波罗奈之都,梵与王治国时,在雪山中腰森林地之洞窟,住有数百野生之山羊,而距彼等住所不远之洞穴中,住有名为腐肉之豺,与妻牝豺委妮同栖。某日,彼与妻一同散步,见彼山羊,彼思:「以何方法可得食此山羊之肉?」于是依某种方法,杀每一个别之山羊,夫妇食山羊之肉,气力增强,身体壮大,如此山羊之数,日渐减少。

山羊之中有名美拉玛达之牝山羊一只,豺虽用尽巧妙方法,但不能杀此牝山羊。某日彼与妻豺商谈:「予妻!山羊皆失,必须杀此牝山羊以为食。此处予洽有一良策。汝往山羊之所,与彼女亲交为友,彼女如对汝信赖,予即寝卧伪装死去,汝往彼女之所告谓:『吾友!吾夫死亡,吾无依赖,除汝之外,无一知人,汝可与予一同悲泣处理尸体。』汝伴彼女前来即可,尔时予将扑向牝山羊,咬其颈而杀之。」妻豺同意:「予当照办。」

于是妻豺出往牝山羊处,结为朋友,俟牝山羊信赖之时,豺妻依夫所云。牝山羊曰:「我同族之山羊,皆为汝夫所食,予甚恐怖,不能前往。」豺妻云:「汝勿心忧,死者有何作用。」牝山羊云:「汝夫作法残酷,予如何不惧?」牝山羊始终不应。豺妻再三请求,彼女自思:「如是豺必真死。」于是承诺与豺妻同行,然于途中彼女复起疑虑:「豺为何事不知。」彼女使豺妻先行,彼女恐豺仍在,用眼监视四周前进。

豺闻二人之足音,自思:「牝山羊已来。」举头睁眼眺望。牝山羊见豺之形相知云:「此恶汉瞒我欲杀,伪装横卧为死状。」于是急速旋踵逃走。豺妻问曰:「何故逃走?」尔时牝山羊说其理由,唱第一之偈:

一 友!腐肉豺凝视 此为我不喜

此种恶朋友 远避有若无

如此述毕,牝山羊逃归自己住所。豺妻不能阻止牝山羊,对其愠怒,往其夫之前,沈思而坐。尔时豺责其妻,说第二之偈:

二 委妮心狂乱 向夫赞友人

旋踵急逃走 忆此牝山羊

豺妻闻此,说第三之偈:

三 夫!汝心始狂乱 愚而不伶俐

假死非其时 开眼为凝视

四 贤人眺得时 非时不凝视

非时若凝视 与豺同受苦

此为现等觉者之偈。

豺妻委妮安慰其夫腐肉豺云:「吾夫勿忧,予用方法,再一度伴彼女前来。俟彼女来时,注意捕之。」于是豺妻赴牝山羊之前恳求曰:「友!因汝之来,我等得大利益,恰于汝来之时,予夫恢复生机,今又再生。汝往与彼为友。」于是说第五之偈:

五 友!汝再示友情 我来访佳宾

夫今再生存 汝来为乐语

尔时牝山羊自思:「此恶者骗我,今有敌意之行动,予不宜出。予用方法欺瞒彼女。」于是为说第六之偈:

六 友!予再示友情 访汝为来宾

我有诸从者 疾去备飨宴

于是豺妻就彼之从者而问,说第七之偈:

七 我可列飨宴 从者为何者

彼等几多人 彼名请告我

牝山羊示此说第八之偈:

八 灰色鸢色诸猎犬 夜摩犬与锵布伽

此即我之诸从者 汝为彼等备食用

牝山羊更续语曰:「此各有五百犬随行,因此合计有二千之从者随行。若彼等无食之时,将杀汝等二人以为食。」豺妻闻此心中大震,豺妻自思:「此牝山羊来,生大变故,予当设法,阻止其来。」于是说第九之偈:

九 汝今若离家 家财忽灭去

我今为汝友 善向汝传言

汝仍住此处 访问思中止

豺妻为死之恐怖所震,如此留言,急到其夫之前,相伴逃去,再不得归其场所。

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,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「尔时之我,即为在彼场所住于老树之神。」

四三八 鹧鸪本生谭

〔菩萨═鹧鸪〕

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灵鹫山时,对提婆达多徘徊杀佛所作之谈话。尔时比丘等集于法堂开始谈论:「诸位法友!提婆达多陋劣无耻,与阿阇世王结托,或教唆弓术师、或投岩石、或放那罗祇梨象,欲杀戮最胜有德正等觉者,构筑种种方法。」尔时佛来法堂问曰:「汝等比丘!汝等今坐此处,为何语耶?」彼等白佛言:「如是如是之语。」佛言:「汝等比丘!提婆达多欲杀我而徘徊,非自今日始,前生即亦如是。然彼不能使我战栗。」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。

主分 昔日,于波罗奈之都,梵与王治国时,有一有名师尊,于波罗奈教五百青年婆罗门以学问。某日,彼心中自思:「自己住于此处,颇有障碍,不能十分教育弟子等。予将入雪山地方之森林,住于其处以施教。」于是晓谕弟子准备胡麻、白米、油及衣物,入于森林,距大道途程不远之处,建一仙人小舍定居于其处。弟子等亦各建小舍。于是弟子等之亲戚,赠白米等物,又彼之地方住者,因有名之师尊住于如是如是之场所,闻彼教授学问,亦赠送米等。而住于森林诸人亦为赠物,某人为师饮料得榨牛乳,赠送一犊及一头牛。

于此近师之小舍住有带有二子之蜥蜴,狮子与虎亦均师事师尊,又有一只鹧鸪常住某处,彼闻师尊教弟子等圣典,亦能暗诵三吠陀。弟子等与鹧鸪非常相亲。其后师尊于弟子等学业尚未十分终了之中逝世,弟子等将彼尸体火葬,筑砂墓手持种种鲜花向墓悲泣。

尔时鹧鸪向彼等问曰:「何故悲泣?」彼等答曰:「师尊于我等学问尚在中途,既已逝去,此能不悲泣耶?」鹧鸪云:「若谓此事,无忧虑之必要,予可代教汝等学问。」彼等问曰:「汝如何得知?」鹧鸪答曰:「予闻师尊教汝等者,予能暗诵三吠陀。」彼等恳愿曰:「如是请汝暗诵,愿得受教。」鹧鸪云:「如是请善听闻。」于是恰如由山顶注入河水,向彼等说明要所,弟子等心悦满足,于鹧鸪贤人之前修习学问。彼就师尊之宝座,教彼等学问。弟子等为造黄金之笼,上结天盖,于黄金器中供入蜜与炒米等物,手执种种鲜花,表示莫大敬意。于是鹧鸪于森林地,教五百弟子圣典消息,遍知于全世界。

此时于印度举行与山上集会相等之大祭,消息传来,父母向诸弟子遣使送信,要诸弟子前来观祭,弟子等向鹧鸪贤人告知因由,将鹧鸪贤人乃至一切小舍一任蜥蜴照看,各归自己之城。此时有一恶德仙人放浪诸所,来至此处,蜥蜴见彼,亲切相迎,告知米油及其它物品各各场所,并请其煮米而食,蜥蜴交代完毕,便往探取自己食物。此仙人早起煮米,杀蜥蜴之二子,调理甘旨而食;昼间杀鹧鸪贤人及犊而食;晚间见乳牛归来,此亦杀之而食其肉。然后枕树根而卧,鼾声大作,熟睡梦乡。

蜥蜴黄昏归来,不见二子之姿,巡回搜索。树神见蜥蜴不见其子而颤抖,于是彼依神力立于树叉之空洞上告曰:「蜥蜴止颤,汝子、鹧鸪贤人、犊及乳牛皆为此恶人杀之无余。汝可咬其颈而杀之。」于是说第一之偈:

一 彼之得多食 杀汝无罪子

汝以牙咬贯 当场可杀之

尔后蜥蜴说此之二偈:

二 贪欲苛酷人 血污如褓手

予牙虽欲立 不欲见其所

三 不知恩之辈 不绝袭空隙

假令与全土 彼亦不满足

蜥蜴如斯说后,心中自思:「此人醒来,予必被食。」为保护自己性命而逃走。

然而狮子与虎为鹧鸪之朋友,彼等有时前来与鹧鸪相会,又有时鹧鸪出往对彼等说法归来。是日,狮子向虎云:「友!我等长久未会鹧鸪,已有七八日之多。由今往看鹧鸪,望得调知其近况。」虎云:「谨遵台命。」与以同意。洽于蜥蜴逃去之时,彼等赴其处见恶者之眠状,于仙人束发之间,有鹧鸪贤人之毛交混,周围有乳牛与犊之骨。虎王见此一切状况,见黄金之笼鹧鸪贤人不在,虎思:「此等皆为此恶人所杀。」

于是虎蹴仙人之足,使之觉醒。仙人见虎,恐惧战抖,虎向仙人问曰:「此等之物为汝杀食耶?」仙人答:「予未杀食。」虎吓之曰:「汝恶汉!汝若未杀,谁为杀者?汝须坦白,否则汝则无命。」仙人虽为种种辩解,虎终不信问曰:「汝由何处而来?」

彼云:「予于羯陵伽国呼卖商品,为生活而为种种工作,今日来至此处。彼将以前所为一切之事说明。尔时虎云:「汝恶汉!汝未杀鹧鸪,则无其它任何人杀之。予将汝带至兽王狮子之处。」虎使彼行于先头,威吓来至狮处。狮子见虎王带仙人前来,以质问之意,说第四之偈:

四 善腕(虎名)!汝伴青年来 缘何意仓皇

今汝为何事 我问速语我

虎闻之说第五之偈:

五 汝友鹧鸪尊 今已死近去

闻此恶人事 鹧鸪难得吉

于是狮子说第六之偈:

六 此人犯何罪 生活所关联

彼如何告白 疑彼杀鹧鸪

尔时虎向狮子说明,说残余之偈:

七 羯陵伽国卖商品 手执刀杖寻险路

马戏团群入持网 众人战中振棍棒

八 捕捉鸟类朦谷量 时赌骰子放纵活

暗夜罪行常流血 烧手燃指受施食

九 彼之所行皆履魔 与彼生活相关联

蜥蜴犊牛皆彼杀 鹧鸪之毛残可疑

然此鹧鸪尊之死 如不由彼应由谁?

尔时狮子向彼男问曰:「鹧鸪贤人为汝所杀耶?彼答:「唯然,予杀而食之。」狮子闻彼真实白状,思欲赦彼,然虎王云:「此恶人杀之适当。」立于现场突牙刺之,穿穴而杀。尔后诸弟子等归来,因鹧鸪贤人不在,悲泣而离去其场所。

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,佛言:「汝等比丘!如是提婆达多于前生即思欲杀我而徘徊。」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「尔时束发仙人是提婆达多,蜥蜴是翅舍憍答弥,虎是目犍连,狮子是舍利弗,名高之师是迦叶,鹧鸪贤人即是我。」

第十篇

四三九 四门本生谭

〔菩萨═诸神之王〕

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某恶口比丘所作之谈话。此故事已于第九篇初头之本生谭详述。于是佛问:「人云汝为恶口比丘,为真实耶?」彼云:「是为真实,世尊!」佛言:「比丘!汝前生不从顺,不从贤人之言,触剪刀之轮。」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。

主分 昔日,迦叶佛之时 1,在波罗奈都有八亿财产豪商之子名知友者,彼之父母虽已达须陀洹,但彼为破戒不信之徒。其后父死时,家财监护人其母云:「爱子!汝之人生,难以完成,多与施物,持戒行布萨,听闻佛法。」然彼答曰:「母亲!予无施物之必要,母可不必言,予亦随意能为 2。」然至布萨会某日之事,对此大言之徒,母云:「爱子!今日为特定布萨会之日,汝应往布萨会实修勤行,于精舍终夜听闻教法,予与汝一千金币。」彼欲得金币,应允实习布萨会之勤行。朝食后往精舍度过一日,夜间对教法一句亦不入耳,于某场所,横卧而眠,翌日晨起洗面还家而坐。

然其母自思:「今日予子前往听闻教法,必与长老说教者相伴而归。」于是准备粥与嚼食噉食,设席以待彼之归来,但彼子唯独自而归。母见而问曰:「爱子!何故未伴说法者而来?」子曰:「予无需有说教者之必要。」「如是吾子饮粥。」然彼云:「母与我约束与我一千金币,须先与我,而后饮粥。」母云:「爱儿!汝先饮粥,然后汝得千金。」彼续云:「得千金后,再行饮粥。」于是母以千金置于其前。彼于饮粥后,取千金之财袋,开始营商,不久即储有二百万金。

尔时彼思起准备一船,赴海外贸易,彼将船预备妥当后,语其母曰:「母亲!予将乘船赴海外贸易。」母禁止彼曰:「爱儿!尔为独子,我家财宝甚多,出海颇为危险。」然彼曰:「予已决定成行,母虽阻我无用。」其母坚执子手不放,彼强制脱手,将母打倒在地而去,于是登船扬帆出海。

船行第七日,因此执拗之「知有者」之故,船身于大洋中不动,防患之黑羽根之矢 3,三度落于知友者之手。尔时众人思考:「为此人故,多人之命,将与丧失。」于是与彼以筏,将彼投入海中,而船速即航行。

彼亦乘筏到著某岛,彼处有水晶宫,发现四种鬼女,彼等七日间常期苦痛,又七日间感觉幸福,习以为常。彼与彼等共享天之悦乐,彼等前往忍受苦痛时谓彼曰:「我等七日将归,君于我等归来前,居于此地勿悲。」言毕而去。

然彼为欲望所驱,乘彼之板筏,再出至大洋,到著他岛。彼处有银色宫殿,发现八种鬼女,而彼依此同样方法,于他岛发现摩尼宝宫十六种鬼女,其它黄金宝宫三十二种鬼女。彼与彼女等俱共享天之悦乐,然彼于彼等前往忍受苦痛时,再出至大洋。彼见有围以四门之某城,此实为一游增小地狱,为多数堕狱者受业报之处,然对「知友者」而言,则见如一装饰之城,彼思:「予入此城,将可为王。」彼入城处,见为剪刀之轮所托之受苦堕狱者,然在「知友者」见来,彼等头戴剪刀之轮如一朵莲花;当胸五重之绳缚,如同著铠 4;由身体流出之血,如赤白檀之香;呻吟之声如同梵呗之音。彼近往堕狱者前云:「莲花久托汝等,今可与予?」堕狱者答:「贵公!此非莲华,乃剪刀轮。」然彼诘问云:「汝不与我,莫作是言。」堕狱者自思:「予之罪业将消,彼亦如予为打母者而来此处,可与彼此剪刀之轮。」于是堕狱者云:「贵公请来,取此莲华。」将剪刀之轮,投向彼首,轮落彼之头上,将彼挽倒,即此一剎那,知友者实际知为剪刀之轮后,彼云:「汝速取去汝之剪刀之轮,取回汝之剪刀之轮!」此时彼唯有苦闷号泣,然投轮之他者,早已不见。

尔时菩萨与大众俱,游行游增小地狱到著其处,知友者见彼问曰:「诸神之王!我主因陀罗!此轮恰如以杵捣溃胡麻,压制于我,究竟我为何恶业而得此?」于是唱次之二偈:

一 此城具四门 铁扉坚壁垒

捕捉入内围 究犯何恶罪?

二 所有门闭塞 我被捕如鸟

夜叉神!如何之缘故 车轮捣溃我?

尔时,诸神之王向彼说明一切理由,唱次之六偈:

三 汝储百千币 更增二十倍

亲族言愍深 贵君叛其言

四 汝去越海洋 海岛望得幸

由四著向八 由八向十六

五 十六三十二 5 触轮为利欲

杀彼人之欲 车轮回首上

六 广大而难遂 为利欲所执

惟有贪欲者 车轮常担负

七 多财不放弃 不守应行路

不思应为者 车轮常担负

八 见己大量富 6 考虑己所业

何益亦不生 不随顺利欲

遵从善言语 愍深诸人言

车轮向此人 未必可转动

闻是语时,知友者自思:「此天子对予所业,的确尽知,则将知予之苦恼程度,予将问彼。」于是唱第九之偈:

九 予罪如何长 车轮住予首

几千岁后止 夜叉!应说予之问

尔时,菩萨为向彼说明唱第十之偈颂:

一○ 恶趣恼无极 7 知友者!汝向我问闻

轮旋汝之首 命限不得脱

如斯语毕,天子赴回自己之住居,然彼则落入苦闷。

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,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「尔时之知友者是恶口比丘,诸神之王即是我。」

注 1 原文 Kassapadasabala,译迦叶十力,即迦叶佛之事,为过去古佛中七佛中之第六佛。

2 「随意能为」原文aham yathakammam gamissami,逐字译为「随我所行而行」,今意译为「随意能为」。

3 黑羽根之矢原文 kala-kanni-salaka,译为黑耳之矢,即黑羽根之矢,意味有不幸凶事前兆。

4 「铠」原文 ura-cchada-pasadhana 译为防胸之饰,即指铠而言。

5 「三十二」原文 dvattimsa,因音律之关系改为 battimsa。

6 「如法大量富」原文 Vipulan ca bhogam,注释为 dhammaladdham dhanarasim,从注释译为「大量如法之富」。

7 「恶趣恼无极」从注释为添加之译。

四四○ 黑贤者本生谭

〔菩萨═贤者〕

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迦毘罗城附近尼拘律树园时,对微笑所作之谈话。即彼之当时,佛于黄昏于尼拘律园为比丘众围绕散步时,佛于某处面露微笑,长老阿难自思:「世尊之微笑,有何缘因?如无缘因,如来决不微笑,予将讯问。」于是合掌伸手,问微笑之所以 1。尔时,佛向彼言:「阿难!昔有堪哈仙人,彼住此之地上场所,乐禅定而入定,彼依戒力震动帝释之国土。」佛言此微笑之所以时,长老对其事尚未能了解,佛应长老之愿求,为说过去之事。

主分 昔日,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,在波罗奈住有八亿财产而无子之婆罗门,受持戒律,祈愿授与彼一子息时,菩萨乃于彼梵妻之胎出生,然因其色黑,于命名式之当日,名之曰黑童子。彼十六岁时,如摩尼宝相之美,为作学问被父遣往得叉尸罗修得学艺归来,而后父为彼娶得相应之女,其后,彼继承父母所有之主权。

其后某日彼视察宝库后,坐于华丽之床座,持黄金之器皿而来时,见昔日之亲族,于黄金器皿上雕刻之言语──「如是诸财宝,种种之人得,他人亦如是,能得诸财宝。」──彼思:「得此财宝者尚不了解,此财宝只一表现,何人亦难持去;实际将财宝束包,亦不能运往他界。为五罪所伴随 2,实无价值,但若行布施,则有价值。身为诸病所伴随,则为无价值,然向持戒者捧献敬礼等之所行,则有价值。生命为无常所克服,则无价值,然为无常等正观(毘婆舍那),则有价值。故应以无价值之财宝,把握为价值而行布施。」彼立即由座立起,往王之近前,乞王之许可行大布施。

经过七日,见财产犹未施尽,彼思:「虽有财产,对予竟又何益?于老龄未届之前出家,得达神通与成就法,升到梵天境界。」于是开舍宅所有之门,告曰:「尽能与之物,任彼等(人民)取之。」彼拒斥不净之物,舍弃俗事之快乐,于民众号泣悲鸣之中,出城进入雪山地方,然后就仙人出家,搜索可住之快乐地上,到达某一场所,彼云:「予将住于此处。」彼选一古鲁圣笃树 3为给食所,留住于树之根源之处。彼舍弃村镇之住所,为阿兰若住者;不构草葺之家,为露天住者、树下住者、常坐不卧者,若欲横卧,则横卧地面。以齿为杵,咀嚼不用火煮炊之物,包有谷壳之物,皆不食之;一日只食一食,成为一食行者。彼如此忍耐地水火风 4,多修此等苦行5之美德,菩萨实于此本生谭中颇为少欲。彼不久得达神通与成就法,欢喜禅定之快乐,住于其处。为采果蓏决不赴他场所,树实熟时食实,花开放时食花,叶发出时食叶,叶不出时食芽,如此,彼以非常满足常住于此场所。彼于每日午前采其树之熟实,早已不为生起欲行前往他所采取,坐于原地于伸手所届之处,采取食物,于其中美味与否,不加试食,尽手之所达者采而食之。依彼戒德之光,使彼帝释以黄布所覆之座石发热。实则此座石于帝释之寿命将尽,或为其美德将尽,或有大威德者于其场所为祈愿之时,或依善良而有大威神力沙门及婆罗门戒德之光,方始发热。

帝释自思:「究竟何人欲将予逐出耶?」彼见此森林中住有黑仙人采集树实,彼思:「此仙人为一抑制诸根之可怕苦行者,予使此行者以法语为狮子吼,闻幸福之因,予以福利使之满足,而为此行者之故,使此树不断结树实后再行归来。」彼依大威德速行降落于彼树之根元,而立于彼仙人之背后。彼试以语仙人自己之丑恶,观其怒否而唱第一之偈:

一 此人实甚黑 彼食黑之果

住居黑土地 彼不如我意

黑贤者闻言,思:「何人语我?」彼以天眼观察,知为帝释,并不回顾即唱第二之偈:

二 内德婆罗门 不依黑皮肤

谁为恶之业 彼斯则为黑帝释!

如斯语后,彼将此等众生之黑性 7恶业,一一分类说明,且对彼等之一切加以非难,复次称扬戒德,如月之升天,为帝释说示教法。帝释闻彼教法,欢喜满足,以福利招致菩萨而说第三之偈:

三 依汝如斯善 复为说相应

予心所悬望 婆罗门!我与汝福利

菩萨闻彼自思:「彼为试予,谓予自己之丑恶,观予是否动怒,非难予皮肤之色与食物及住所,今知予不怒,满足而与予以福利。彼沉思默考,以为予为得『帝释之权势及梵天之权势』而修梵行,为此,予为除彼之疑惑,必须对彼说把握四福利,即:『对他人予不起忿怒与瞋恚,或渴望有关他人之幸福,或向他人不生恋爱,乃至愿成无记。』」菩萨为除帝释之疑惑,把握四福利唱第四之偈:

四 若与我福利 帝释众生主

善能无怒恨 无恋慕渴望

我愿行我行 为我四福利

于是帝释自思:「黑贤者所取福利为最无咎之福利,予将问此等〔四〕福利之功德及罪恶。」彼问黑贤者唱第五之偈:

五 忿怒与瞋恚 渴望又恋慕

婆罗门!君见何危险 我问请告我

尔时,菩萨向彼云:「如是谛听。」为说次之四偈:

六 由小渐成大 任意盲行者

执著忧苦多 不喜此忿怒

七 恶人先有言 其次触及手

更行握拳棒 最后挥舞剑

瞋恚由怒生 不喜此瞋恚

八 暴乱狼藉与掠夺 诈欺强占与瞒骗

再再表现贪欲性 因此不喜此贪著

九 爱之系缚生绊绁 意所成处葛蔓生

为此苦闷心痛楚 故此不喜此恋爱

帝释闻对自己之问所答,彼云:「黑贤者!汝以佛之练达答此等之问,予对汝意外满足,故欲汝取另外之福利。」于是为唱第十之偈:

一○ 依汝为斯善 且语相应言

婆罗门!与汝以福利 汝心所望者

菩萨于其处唱次之偈:

一一 与我以福利 帝释众生主

我住森林中 常为孤独者

苦行之障害 8 疾病早不起

帝释闻彼自思:「黑贤者已获福利,有关五欲任何物亦不取,只享基于苦行之物。」彼非常满足,更应与其它之福利而唱次偈:

一二 依汝为斯善 且语相应言

婆罗门!与汝以福利 汝心所望者

菩萨又以享福利之言,说法唱最后之偈:

一三 帝释众生主 与我以福利 9

我心并我躯 帝释!一切皆为我

谁彼皆无害 帝释!我望此福利

如是菩萨于六次之机会可得福利,只取基于遁世之物;而彼其身为任持疾病者,若依帝释,则不能任持无病;又知众生于身口意三门之净化亦不属于帝释;虽然如此,彼为说法语,享受此等之福利。他方帝释使其树之果实不断稔熟后,合掌当头向菩萨敬礼,并云:「疾病离脱10,此住此处。」语毕回归帝释之住所。菩萨亦入不灭之禅定,得达于梵天界。

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,佛言:「阿难!此为我前生所住之场所。」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「尔时之帝释是阿那律,黑贤者即是我。」

注 1 微笑之所以,底本为 Sita-karana(微笑之事),而其次又有 Sita-karana 可为参照,今采用后者。

2 五罪所伴随原文有 Panca-sadharana-bhava,脚注为 pancannam sadharan-a-bhava,译为随伴五罪之事。而五罪即是破五戒。

3 古鲁圣笃树,原文 indavarunika-rukkha 葫芦科植物之一种。

4 地水火风,原文有 Pathaviapa tejavayusamo hutva,译为成如地水火风,如地水火

5 苦行原文为 dhutaguna dhutanga,即修行法(头陀支)之意。

6 斯将巴提(Sujampati)帝释之名。

7 黑性(kanha-bhava)意味罪恶所行之果报。

8 障害原文为 antarayakara,为 abadha 之有财释,故译为「障害」之物。而依注释为苦行有障害之意,以故添加为「对苦行」之字义。

9 此偈亦出于 Milinda-panha P.384。

10 疾病原文为 aroga,而译注读为 aroga 或改为 arogya 较好。

四四一 四布萨誓愿本生谭

此本生谭于比丘梨贤者本生谭 1中出现。

注1 Punnaka-jataka「奔那伽树本生谭」于本生谭集中未有出现,彼为第五四五本生谭之一部分。

四四二 桑伽婆罗门本生谭

〔菩萨═婆罗门〕

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以所有资具布施所作之谈话。舍卫城中有一优婆塞闻如来之法语,起欢喜心,向佛申告明日之招待,于自己之门前,作帏幄而严饰,翌日通知设斋。佛由五百比丘围绕,赴其所坐于指定之华丽座席,优婆塞以佛为上道,与五百比丘众以大施物,并云:「明日复施。」如是七日间招待,行大布施,于第七日布施所有资具(必要品)。而当布施中,制作履物甚多,与佛之一双履物,价值千金;与二胜声闻者,价值五百金;其余与五百比丘者价值百金。如斯为所有资具之布施后,彼与自己之从者共同坐于世尊之前。尔时,佛对此以妙音表感谢,佛言:「优婆塞!汝之所有资具之布施,实甚广大,故汝喜悦。当佛未出现于世之古昔,人人皆与辟支佛一双之履物,而于海上遭遇海难无依之时,依履物布施之果报,得以获救。然汝以佛为上道,对教团为所有资具之布施,对汝之履物布施,又如何无所救护耶?」佛应彼之请愿为说过去之事。

主分 昔日,此波罗奈之名为摩里尼。在摩里尼城梵与王治国时,有一桑伽婆罗门,富裕且为大财产家,彼于四城门与街之中央及自己家门作六处布施堂,每日喜舍六十万金币,向乞食与旅人行大布施。某日,彼自思:「予家之财产将尽,将不得为布施。于财产未尽之间,用船往金地国 1得来财宝。」彼装船满载商品,呼妻子近前,告云:「予归来前,布施不可中绝。」彼由从者及奴隶围绕,取伞著履,正午向港口街路出发。

此一剎那,于香醉山窟 2有一辟支佛内省,以天眼见有为持财宝来而赴海者,彼知:「此大人为得财宝而出发,海上难免为风险所迫。」彼熟思后,知时间紧迫,彼思:「是人见予,必施舍日伞及履物,依其履物布施之果报,遭遇海难时,将得救护。予应援助于彼。」于是彼通过虚空飞来至桑伽婆罗门近前降落,彼于烈风暑热之中,于整片如燃煤炭烧砂之上步行来至彼之面前。

彼婆罗门见辟支佛时自思:「福田 3为予而来,今日于此所,予须播种布施行之种子。」彼心欢喜,急近辟支佛前敬礼后云:「尊师!尊身为授予援助,请少移至路侧至此树根元处。」辟支佛来至树根元处时,婆罗门于树之根元敷砂,扩展上衣使辟支佛坐后,以滤过高熏之水为之洗足,涂以香油,脱自己之履物,拂去尘土,涂以香油,使彼著履,而后云:「请著此履物,头上张日伞而去。」与彼日伞及履。彼辟支佛为授与婆罗门援助,取此等物,为使婆罗门信念倍增,于彼向辟支佛凝视之间,辟支佛飞跃往香醉山窟而去。

菩萨见此,起非常欢喜之心,乘船出港而行。而彼到大海之第七日,船出漏洞,汲水不出,诸人受死之恐怖威胁,向自己尊崇之诸神,发出大声求救。菩萨选一使者,全身涂油,食熟酥与粉末状之砂糖,使者亦一同食毕后,同登樯桅杆顶,指示方向云:「此方向为我等之城市。」不顾鱼龟之危难,二人一同潜入海中一勒沙婆 4之距离,其它多人均死于海难,然菩萨与使者俱能泳水渡海。然泳渡七日之间,只以盐水嗽口,完全断食。

彼时护国四天王向玛妮美伽拉女神云:「若归依三宝,或守具足戒律,或尊敬父母之人等,身遭海难受苦,汝应守护彼等。」吩咐女神,加以守护。女神于自己之权势范围,七日间怠于守护。至第七日眺望海中,见戒行具足之桑伽婆罗门,女神自思:「此人落海已七日,若彼死去,予将大受责难。」女神非常战怖,于是以一黄金器皿内盛充满种种美味天之食物,以如风之速力,亲赴其所,立于虚空彼之面前云:「婆罗门!汝七日间未食,请食此天之食物。」婆罗门见女神答曰:「尊神!持来之食物请持去,予为断食者。」

尔时,彼之使者,由后游来,彼不见女神,只闻其声,彼思:「此婆罗门实为情深之人,七日间不为食事,有病死之恐怖,正在悲泣,予对彼加以慰勉。」于是唱第一之偈:

一 桑伽!予闻且清净 见习婆罗门

多言汝非时 除我汝答谁?

彼〔婆罗门〕闻使者言,自思:「使者不得见女神。」彼云:「予非畏死,然有与予对话之人。」于是唱第二之偈:

二 净颜黄金饰 彼神持金皿

向我云取食 否决依信心

尔时,彼使者对婆罗门唱第三之偈:

三 婆罗门!如是有幸人 见夜叉应问

合掌立善问 尔为天或人

菩萨〔婆罗门〕云:「汝善云。」于是问女神唱第四之偈:

四 多蒙汝现爱 云我应取食

我问权威女 汝神或女人?

女神于其处唱次之二偈:

五 桑伽!此处海当中 女神有权威

持悲无恶心 为汝来此处

六 桑伽!饮食有床座 亦有种种草

此等予奉献 汝有何念愿?

菩萨闻此语后,自思:「此女神在海上对予云:『与如是如是之物。』女神果然为依予之净业而欲与之耶?抑或女神依其自身之力而与之耶?予即向彼女讯问。」于是为质问唱第七之偈:

七 所有于我供牺中 汝为英姿之女王

美腰丽眉丈高体 如何果报我所为?

女神闻此自思:「思此婆罗门,彼思予不知彼所为之净业而向予质问,为此予今向彼说明。」为语其事唱第八之偈:

八 疲劳足痛渴 暑路一比丘

桑伽!捧履与日伞 喜舍今与乐

菩萨闻彼事,自思:「何以予于此无依之大海,予之喜舍履物之布施,成为予一切之与乐因缘?呜呼!予向辟支佛之布施,实为一恰当之喜舍。」彼心满足唱第九之偈:

九 船应造厚板 适风不漏水

他乘物无此 使我返回城

女神闻彼之言,心甚满意,为造七宝所成之船,长八勒沙婆 4,宽四勒沙婆,深二十雅提(杖);船由青玉所成,樯有三根;有黄金所成之纲具与银所成之帆及黄金所成之橹舵。女神使船中满载七宝,抱婆罗门乘其装备之船,然彼女神对使者并不留意;婆罗门以自己所行之净业,与使者以利得,于是彼甚欢悦。尔时,女神亦抱彼乘船,然后女神引导其船到达摩里尼城,将财宝安置于婆罗门家中后,回归自己之住所。

于是佛现等觉者唱最后之偈:

一○ 满足喜悦乐 彼女现美船

桑伽与从者 导归快乐城

因此,婆罗门一生涯中充满无限之财宝住于家中,而行布施,守持戒律,临终与从者俱达天都。

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,说明圣谛之理──说圣谛竟,优婆塞安住于预流果──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「尔时之女神是莲华色尼,从者是阿难,桑伽婆罗门即是我。」

注 1 金地国(Suvannabhumi)指今之缅甸及泰国地方。

2 香醉山窟(Gandhamadana)为喜马拉雅山之洞窟。

3 「福田」(Punnakkhetta)谓教团之圣众。

4 「勒沙婆」(Usabha)印度里程之名,约二十寻(一寻八尺)。

四四三 小菩提童子本生谭

〔菩萨═游行者〕

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某易怒者所作之谈话。即彼比丘于此引导解脱之教而出家,但不能制御怒气。彼易怒而不沉著,他人稍有关乎自己所言之事,彼即忿怒、责难、攻击、反抗。佛闻其易怒之癖性,呼彼近前,问曰:「尔易怒果真实耶?」彼答:「世尊!是为事实。」佛言:「比丘!汝应抑制忿怒,如斯恶行者,实为此世彼世皆无可意,汝于无忿怒正觉者之教出家已,何故发怒耶?昔之学者从外道 1出家,尚不表现忿怒。」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。

主分 昔日,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,在迦尸国某街住有一富裕之大资产家,乃大富豪而无子之婆罗门。彼之梵妻祈愿授得一子,尔时,菩萨由梵天世界下降,出生于梵妻之母胎,而于命名式之当日,命名为菩提童子。彼达成年时,住得叉尸罗,修习一切学艺终了归来后,父母违背彼之希望,为其娶同族良家之女,彼女亦由梵天世界降来,美丽非常如天仙美女。彼等于互相相反之希望下结婚,然彼等两人未曾有不净之行,彼等亦不为情欲而互相凝视,即于梦中亦决不为交接之事,彼等之戒行如此清净。

其后父母死时,菩萨于彼等葬仪终了,呼其妻云:「吾妻!汝可取此八亿财产,为幸福之生活。」妻反问云:「然则贵君之身?」「财宝于予,实无必要。予入雪山地方出家,以其处为自己之安稳场所。」「然贵君之出家生活,只有男人等辈,为适当耶?」「不然,汝妇人亦可适当。」「如是,予亦不愿以身受取此『吐痰之团子 2』,财宝于予,亦无必要。予亦欲出家。」「如此甚善。」两人同为大布施之行后,由城市出发,于喜乐之地所造隐居之家而出家,取残余之果蓏以为生活,而居于其所,生活十年,然彼等犹未达到禅定。彼等于其处为出家幸福之生活,经过十年后,为获得盐与酸味之物,游行于田舍,渐次到达波罗奈城,住于王之庭园中。

其后某日,王见园丁持叶包之施物而来,王云:「我欲于庭园游戏,汝将庭园清扫。」于是园丁准备扫庭园,王与多数家臣一同进入,此一剎那发现彼等二人坐于园之一隅,为出家之幸福状;王眺望非常爱娇美丽之游行尼,王之胸中骚起烦恼,王思:「先问此游行尼与此者二人有何关系。」于是接近菩萨问曰:「出家者!此游行尼与汝有如何关系?」菩萨答曰:「大王!并无何等关系,然在俗之时,彼曾为我妻。」

王闻其事自思:「此女与彼无何等关系,然只在俗时为彼之妻,如此,若予以权势携此女而去,彼将如何?予速携此女入宫。」于是近彼唱第一之偈:

一 彼眼实可爱 优笑谈话女

人以力携去 婆罗门!汝意将如何?

尔时,菩萨闻此语唱第二之偈:

二 于我彼生起 命之限彼生

犹如烈雨尘 更应速拂去

菩萨为如此之狮子吼,然王虽闻此语,因盲目之愚昧,不能镇静自己之执著心,彼命某一大臣:「将此游行尼带往王宫。」彼答:「谨遵王命。」彼女悲叹云:「非法不正,世之常情。」于是被大臣带去。菩萨闻悲泣之声,一度见女,即不再见。大臣遂将彼女悲泣带入王宫。

波罗奈王亦不能长久滞留庭园,急赴宫殿,召见游行尼,对彼女以非常尊敬之待遇。彼女述说世俗之名誉无益与出家之利益,王无论以如何之方法,亦不得彼女之意,王将彼女送入一屋自思:「此游行尼如此不欲名誉,而彼道士携此美妇人前来,竟不怒仅一眼回顾相见。出家人等实有甚多魔术,无论施何策略,对予均将无益。如是予将往见彼坐为何事?」于是王不停留,即往庭园而去。

菩萨于彼处坐而缝衣,王与仅有少数从者相伴,静无足音,近于其前。菩萨不视王而仍缝衣,王思:「此道士怒而不与予谈话。」继而自语曰:「此邪恶之道士,最初予不知生怒,若知其生怒,予将抑制此事。」王继自思:「今彼顽固发怒,不与予谈话。」于是王唱第三之偈:

三 先时为豪语 如有大力者

至今为沉默 3 缝衣而独坐

菩萨闻此语毕,自思:「此王以予忿怒,不与彼谈话,予将对彼说明,忿怒之力,对予不能支配之事实。」于是为说第四之偈:

四 于我彼生起 命之限彼生

犹如烈雨尘 我速与拂去

王闻此语后,自思:「此菩萨究竟述其有关忿怒之事耶?抑或有关其它学艺之事耶?予应即刻向彼讯问。」于是唱第五之偈:

五 何者彼生起 彼生一生 4何

犹如烈雨尘 汝所拂者何?

菩萨闻此已云:「大王!忿怒与种种之危险招大破灭,因此,若一度于予生起,予将已生之忿怒现慈悲心加以镇定。」于是菩萨说明于忿怒之危险而唱次之诸偈:

六 起而不见自他利 5 善见不起自他利

于我起而不可生 忿怒无智之饵食

七 任谁起而皆欢喜 希为恶事成为敌

于我起而不可生 忿怒无智之饵食

八 无论任谁复有起 障己善道已生起

于我起而不可生 忿怒无智之饵食

九 战胜他人舍幸福 自己大利亦除去

忿怒暴虐破坏者 大王!忿怒于予不可生

一○ 摩擦干之薪 赤火炎炎起

火由其所生 燃尽彼之薪

一一 如斯愚昧人 愚昧不了解

怒生由喧哗 彼亦持燃怒

一二 其人扩展怒 火逢枯草木

如月逢暗夜 6 其人失名誉

一三 其人能镇怒 如火无燃料

如月逢月夜 其人升名誉

王闻菩萨之法语,甚为满足,命一大臣携游行尼来后云:「尊师!无忿怒之道士!汝等二人以出家为幸福,住此庭园,共度时光,予随法为汝等作庇护与防御。」王向彼等乞恕敬礼而去,彼等二人亦共同止住于其处。其后游行尼死,菩萨于彼女死后,赴雪山体得神通力与解脱,然后修习梵住,达梵天界。

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,说明圣谛之理──说圣谛竟,忿怒比丘安住于不还果──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「尔时之游行尼是罗睺罗之母,游行者即是我。」

注 1 「外道」底本为 bahira-asana,系 bahira-sasana 之误。

2 「吐痰之团子」Chaddi-takhelapinda 意味出家者财宝为不必要。

3 「沉默」底本为 tunhi-kkhako,今改从脚注 tunhi-kkato 且为参酌偈领而为斯译。

4 「一生」在原文因韵律关系用 aorist,文意上译为未来。

5 「自他利」(attatha-parattha)为从偈颂之注释插入者。

6 「暗夜」原语 kalapakkha,意为月不出之夜,指无月之十四日间,故暗夜之月乃月不现之状。

四四四 康哈提帕耶那道士本生谭

〔菩萨═道士〕

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一不平比丘所作之谈话。此故事于姑尸王本生谭〔第五三一〕中将再出现。佛就其比丘问曰:「汝为不平比丘真实耶?」答曰:「是为真实。」佛言:「比丘!于佛未出现此世以前之学人等,从外道出家五十有余年,不乐修梵行,对罪业惭愧与畏惧,恐有损伤,自己之不平不向任何人言语。尔何故于此导人解脱之教出家,安住于如我可为尊敬之佛面前,而于四众之中云说不平耶?何为对自己之罪业不守惭愧与畏怖耶?」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。

主分 昔日拔沙国之憍赏弥都城有名憍赏弥迦王治国时,彼之当时某街有八亿财产互为亲友之二人婆罗门,认知爱欲之弊害,行大布施,二人同舍爱欲,于大众悲泣之间离去,于雪山地方筑隐舍而出家。以拾落穗及林间树根与果蓏维系生命,止住五十年间,终未能达得禅定。

彼等经过五十年间后,为求盐与酸味,向地方出发游行,达迦尸国。彼处某街有提帕耶那道士之在俗友人名曼达宇耶者居住,彼等二人赴彼之前,彼见彼等时甚为满足,为造草庵,施于四依 1。彼等于其处住三四年后,乞假游行出发至波罗奈,居住于阿提目多迦树茂密之墓地。提帕耶那随意居留其处,再往彼之友人之前,彼处为曼达宇耶道士所居。

某日,一盗贼于街内施行偷盗,取多数财宝逃出时,为家主警觉,知为盗贼,与警官等追逐,而盗贼通过下水沟,快速进入墓地,于道士草葺庵门之侧,放弃诸多之物品而逃走。

财宝之持主等发现诸多之物品云:「此恶行者夜为偷盗,昼为道士之姿而游行。」于是恐吓,拷问 2后,将彼逮捕,带至王所。王未加讯问,命令带去以木橛刺杀。彼等将彼带至墓地,以硬木之树橛突刺,但木橛不能穿通道士身体;于是持来纴婆树木橛,仍不能穿通;于是又用铁橛,亦不能穿通。道士自思:「予前生为何业耶?」彼加以观察,浮出忆念前生之智慧,依此观察前生之业。然彼前生之业,究竟为何?乃为以黑檀之木签刺蝇。彼实际乃前生为木工之子,父往伐树场所,彼捕一蝇以黑檀破片作为签状刺杀此时到来时,彼觉察出为此恶业。彼知:「因此恶业,殆不能免。」彼向王之家臣等云:「若欲刺杀我时,可持黑檀之木橛来。」彼等依言以黑檀木橛刺通后,遗留看守之人而去。

守卫诸人隐慝,监视近彼之来者。尔时提帕耶那云:「予自会友以来,已久未见。」彼来至曼达宇耶之前时,于途中闻彼被木橛刺杀消息,于是彼往其场所立于一隅问曰:「爱友!汝究竟何为?」彼云:「予无何为。」又问:「汝能否抑制自己之恶意?」曼达宇耶答:「爱友!予对捕予者及王均不持恶意。」「如是言之,如斯具德者之影,依予观之为可悦意。」于是提帕耶那近木橛而坐。时曼达宇耶身体所流之血滴落于彼之身体上,滴落于黄金色身体上,干后成为黑色,自此以来,彼命名为黑提帕耶那。彼终夜坐于其处。

翌日,守卫者往王城向王报告发生之事,王思:「予为不注意之事耶?」急往其处向提帕耶那问曰:「出家者!汝何故坐于木橛之侧?」提帕耶那云:「大王!予为护此道士而坐。然王是否知悉此人之行状及其所为之事?」王告以就其所行未加讯问,提帕耶那对王云:「大王!为王为必须深思注意以处事,享乐爱欲之愚痴在家者非善云云。」彼为王说示教法。

王认知曼达宇耶无罪之事,命为之拔橛,但虽然拔橛而不能拔出。曼达宇耶云:「大王!予曾因行业之罪,蒙如此之不名誉,由予之体不能拔橛,若思与予寿命,可持锯来,将此橛由近皮肤处锯下。」王如其言,但体内之极则残留不出。当时恰为彼以细签突 3蝇之肛门,签残留蝇之体内,为此蝇未死亡,待其寿命尽时而时。今彼身亦如是不死。

王向道士等敬礼乞恕,使两人共住于庭园而交谈。自此以来曼达宇耶,以木钉曼达宇耶为名,彼即住于王之近所;然提帕耶那于曼达宇耶之伤愈后,回返自己在俗之友曼达宇耶之前。彼进入草庵时,向彼友曼达宇耶报告彼所见者,彼闻之心欢,持有多量之香鬘油糖赴彼之草庵与提帕耶那寒喧毕,洗足然后涂以香油,而饮水后,坐而闻木钉曼达宇耶所发生事。

尔时彼之子祭施童子于〔僧庵〕廊下之端为球之游戏,其处有一蚁巢为蛇所居。童子于地面投球,滚入蚁巢之穴,落于蛇之头上。童子不知,以手入穴,蛇怒啮彼之手,彼因毒之力,身体僵直,倒于其处。彼之父母判为蛇咬,急抱童子来道士前,放置于足下云:「尊师!出家者知药与护符 4,请使予等之子恢复健康。」道士答曰:「予不知药,无法治疗。」彼等云:「尊师!贵君为出家人,请舍慈悲,诵念真言 5。」道士云:「善哉!予为诵真言。」于是手托载祭施童子之头,唱第一之偈:

一 七日予心净 求德修梵行

更又予得生 五十有余年

游行得快乐 有幸持真实

速速拂毒去 祭施得再生

彼唱真言,立即由祭施胸部,毒液流出,沈于地面。童子开眼视其父母云:「母亲!」然后转向而卧。尔时黑提帕耶那向其父云:「予已尽力之限度,汝亦应示自己之力。」父云:「予亦唱真言。」于是以手托载其子之胸,唱第二之偈:

二 予见游行者 求宿到来时

予尝不喜舍 沙门婆罗门

布施不快乐 幸后持真实

速速拂毒去 祭施得再生

父为唱如斯真言,祭施由腰部毒液流出,沉于地面。童子起立后复坐,然不能复立。尔时彼之父向其母曰:「予已尽自己之力,汝今唱真言使我等之子起立行走。」彼女答曰:「予亦有真言(真实),然在汝身之前,则不能唱。」彼夫云:「汝如实使予子恢复健康。」彼女云:「善哉。」同意为唱真言(真实),唱第三之偈:

三 吾子!强力之毒蛇 此出蚁巢穴

此物咬我子 我心实不快

与父无差异 幸持此真实

速速拂毒去 祭施得再生

彼女唱真言,所有之毒立即流出,沉于地面,祭施离脱蛇毒,起床开始游玩。此子起立之时,曼达宇耶问提帕耶那之意向唱第四之偈:

四 出家清净自制者 除汝无有不快姿

提帕耶那!何为汝嫌厌苦行 不乐于修习梵行

提帕耶那向彼说明理由唱第五之偈:

五 信而出家又复归 彼如聋哑与畜类

对此言辞生嫌恶 予修梵行不快乐

圣人赞赏住居善 然予亦成善行者

如斯彼告自己意向后,再问曼达宇耶唱第六之偈:

六 游行沙门婆罗门 汝以饮食为供养

汝此家如如意堂 6 汝以饮食为具备

如何汝言多嫌恶 为此布施不快乐

于是曼达宇耶说明自己之意向唱第七之偈:

七 我父祖父皆正信 为施主又有慈悲

予守家庭之义务 若使我家中道衰

对此言辞生嫌恶 予为布施不快乐

然彼如斯云后,曼达宇耶问自己之妻唱第八之偈:

八 智能未熟少女时 美女!我由亲族携汝来

对予无爱不示告 近侍多年无凭慕

吾妻!予不知汝为何事 如此共存与予俱

彼女为答彼唱第九之偈:

九 常久以来实难言 此家不得见二夫

妾须守家庭义务 勿使予家成屑碎 7

于此言辞生嫌恶 与君生活不快乐

然如斯云后,彼女自思:「予于夫前语未曾说述之秘密终了,彼对予将发怒。予于予等家庭之友道士面前,乞彼宽恕。」彼女为得宽恕唱第十之偈颂:

一○ 曼达宇耶!妾述不可语 为子请恕予

无胜爱子者 吾子祭施生

曼达宇耶向彼女云:「吾妻!汝起立,予恕汝。然此后勿起悭邪之心,予非不爱汝。」菩萨亦向曼达宇耶云:「吾友!汝集难得之财宝,更又不信善业与果报,行不当之布施,此后应信行布施。」彼云:「予遵君命。」彼同意后,向菩萨云:「尊师!君身受我供物之际,行不当而又不快乐梵行,自此以后,应业如有大果,持镇静清净之心,依禅定充满欢喜以修梵行。」于是彼等向菩萨敬礼而去。自此以来,妻爱其夫,而清净心之曼达宇耶信因果而行布施。菩萨拭去不快,依禅定现神通力得赴梵天境界。

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,说明圣谛之理──说圣谛竟,不平者达预流果──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「尔时之曼达宇耶是阿难,妻是毘舍佉,子是罗睺罗,木钉曼达宇耶是舍利弗,黑提帕耶那即是我。」

注 1 四依,为比丘生活四种必要之物,即衣服、饮食、卧具、汤药。

2 拷问,底本为 Potheti,但应改读为 sodheti,如 PTS 巴英字典所云。

3 sakalika-hira 译为「刺」。

4 护符译为 Paritta 真言,或译咒法为宜。

5 saccakiriya 译为真言,真译为「真实动作」之意,有关于咒法,译为「真言」较佳。

6 如意堂 opana-bhuta,从注释为如十字路公共莲池之物,文意上用为施食堂之意,故译为如意堂。

7 「家之碎屑」为“kule antimagandhino”之意译,直译为于家之最后之物。换言之,指堕落者。

四四五 尼拘律童子本生谭

〔菩萨═童子〕

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,对提婆达多所作之谈话。即某日之事,比丘等对彼云:「法友提婆达多!佛为汝之庇护者,汝于佛之荫得以出家,受具足戒,了解三藏之佛语,得达禅定,汝之名闻利养尚又辜负十力〔佛〕。」彼弃一草叶答曰:「予所为之德,并未多依沙门瞿昙而受。」彼等于法堂就此事开始谈论。佛适出于其所,问曰:「汝等比丘!今为何语集于此处?」彼等答曰:「如是云云。」佛言:「汝等比丘!提婆达多忘恩,对友邪恶,非自今始,前生亦即如是。」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。

主分 昔日,王舍城摩揭陀大王治国。当时王舍城之一豪商,为自己之子娶来田舍豪商之女为妻,彼女无子,于是其后对彼女不与尊敬。「我等之子家中住一石女1,家门如何繁荣?」豪商故使彼得闻,向诸人闲话。彼女闻后自思:「予将伪装妊娠之状,瞒过此等诸人。」于是向忠实自己之乳母问妊娠 2之心得,「予之爱母!妊娠究应如何为之?」彼女闻乳母教示,隐瞒月经之时,显示嗜好酸物,更于手足肿涨时期,将手足之手打肿;以布带 3使每日腹部增大,乳头变黑。凡此种种,彼女于造作之时,除乳母外,不于任何人前为之。其夫亦向彼女与胎儿之注意。

如此情况经过九个月,彼女思住父家生产,向翁姑乞假,乘车伴多数从者,由王舍城出发,走向归家之途。然在彼等之前方,时有商队行路,商队过一夜后,晨起出发时,彼女于朝饭之顷到达商队离去之场所。

某日之事,其商队中有可怜一人独行之女人,于夜间在某尼拘律之根元处生子;当日晨起出发时,彼女自思:「予如不与商队一同则不能成行,如有寿命,可复得子。」于是将胎盘及胎内不净物掩埋,舍儿于其处而去。幼儿为树神守护,彼为谁人?彼非凡人,实为菩萨当时如此再生。

彼女洽于次日朝饭之顷,到达其处。彼女自思:「予须排泄方便。」于是与乳母赴尼拘律树之根元。彼女(豪商之妻)于彼处发现一金色之幼儿,彼女喜曰:「爱母!予等终于达成任务。」彼女解开缠附之布,于膝部涂以胎血及胎内不净之物,告诸人以自己生产之事。如是不久,从者为彼女四周张开天幕,充满喜气向王舍城送出信息。而彼女之翁姑以为:「儿媳生子,如何再赴母家,今应速返。」于是遣使告知。彼女折返归路,入王舍城。其家人等往迎彼女,为幼儿命名,因当于尼拘律树根元所生,命名为尼拘律童子。

洽于其日豪商之妹亦于归母家途中,在某树之枝下生子,于是其子命名为树枝童子。是日复有住于豪商之侧有一裁缝之妻于布带之内产子,其子命名为普提迦(贫乏人) 4。豪商以彼等二人之幼儿与尼拘律童子之诞生日相同,亦接领与尼拘律童子一同养育。

三人一同成长,达成年后,彼等往得叉尸罗,勤勉学艺,豪商之子等二人向师尊支付束修二千金币,而尼拘律童子使普提迦童子于自己之侧学习。学艺完全终了,彼等向师尊乞假云:「我等将学习田舍之习惯。」于是一同出发,经过时日之内,到著波罗奈,宿泊于某一轩之寺中。

尔时波罗奈之王亡七日,诸人云:「明日我等将准备祭车。」于是告示之大鼓,遍打于市内。彼等三人横卧于树之根元而眠,普提迦童子于天明即起,接近尼拘律童子而坐。而栖于大树上之雄鸟中,居于上方之雄鸟,落粪于下方雄鸟之体上,下之雄鸟向上之雄鸟云:「谁落此粪?」「亲爱之友!予不知而落粪,请恕我。」「汝以我身体为汝之便所,我之品位,汝尚不知。」尔时,上之雄鸟向彼云:「予实不知触汝之怒,汝究有何品位?」彼曰:「杀予而食肉者,晨起可获得千金,若然,何故予不得夸耀耶?」尔时,他鸟向彼云:「汝有是位之事,即行夸耀,然若杀予食脂肉者晨起成为王者,食中肉者为将军,食附骨肉者为出纳官。」

普提迦童子闻其语后自思:「于我等〔获得〕千金又有何益?取王国者,方可满足。」于是彼徐徐登树,捕获上方睡眠之雄鸟杀之,以炭火烧之,脂肉与尼拘律童子,中肉以树枝童子,附骨之肉则自己食之。食事终了时,彼云:「亲爱吾友尼拘律童子!汝身今日将为王者;亲爱吾友树枝童子!汝身将为将军;然予将为出纳官。」问曰:「尔何故知之?」于是告以先前听闻之语。彼等于朝饭时进入波罗奈,于某婆罗门家食熟酥混砂糖之米粥,然后出市外进入公园。尼拘律童子横卧于石板 5之上,其它二人则横卧于其外侧。

此时人人乘载王者五象征 6于祭车之内出发,有关此一详细谭见摩诃伽那迦本生谭〔第五三九〕之说明。祭车往公园转方向后,停留作登山之准备,司祭官自思:「公园必有有德者居住。」彼进入公园,发现童子,将衣服自足退下,见其足底,认有王者之相,车轮之印,于是云:「童子适宜为全阎浮提之王,今将波罗奈国与彼治理亦无妨碍。」于是击打铜锣及其它鸣物。

尼拘律童子醒来,将布片由头面扯下,彼观见大众后,复转向而寝。经少时之后,于石板上结跏趺坐。尔时司祭官跪向彼曰:「天!王国临于御身。」而被答:「善哉!」尔时司祭官使彼于其处财宝积聚之上,立彼而灌顶。

彼即王位后,与树枝童子以将军之位置,得大尊敬而入街。普提迦 7童子常时与彼等一同出行,自此以来,菩萨(尼拘律童子)于波罗奈如法治理王国。某日,彼思念父母,向树枝童子云:「亲爱之吾友!予无父母不能生活,汝与多数从者前往,陪伴父母来我等之前。」树枝童子加以拒绝云:「此非予之工作。」于是彼命普提迦童子前往,童子云:「谨遵王命。」往彼父母之所向尼拘律父母曰:「贵身之子继承王位,请即前往。」然彼两亲云:「予等为富豪,已为充分,不思前往彼所。」加以拒绝;树枝童子之父母亦云彼等不欲前往,彼向自己之父母亦云,然彼等曰:「予等为裁缝工作之生活,此亦充分。」亦与拒绝。

彼不得两亲之同意,归来波罗奈,彼思:「予于将军之家愈休旅途之疲劳后,再往会尼拘律童子。」于是彼行至将军住居之门前,向守卫者云:「将军之友普提迦童子求见,请转告将军。」门班依言通知。

然树枝童子自思:「彼不与我王国而与彼友尼拘律童子。」彼起恨意,而今闻普提迦童子前来,心中大怒云:「彼之友为谁,彼乃乱心奴隶之子,为予掴之。」于是门班扑打 8彼之手足膝臂,捉捕颈而将彼掷出。

于是彼思:「树枝童子因予而得将军之地位,彼不感谢,而反戈相向,将予痛打掷出。然尼拘律童子为贤明者,为一感谢甚深之善人,予往其人之前。」彼往王之门前,使门班通知:「贵君之友普提迦童子求见。」王呼延见,见彼之来,出座相迎,表示欢迎,然后使之整理须发,著种种装饰物品,款待种种优美美味食物,然后与彼共坐快谈,而问及父母之近况,闻悉不来此方。

树枝童子更又自思:「此普提迦必在王之面前,诽谤于予,然予往其处,使彼不能有何所言。」于是前往王所。普提迦童子于彼之前向王云:「大王!予因旅途劳顿,予思:『往树枝童子之家休息后,再来此处。』因此予往其处,然树枝童子云:『予不识彼。』并痛击于我,引颈掷出,此事王能置信耶?」于是唱次之三偈:

一 此事实是予不知 谁为此事谁之子

树枝童子如是云 尼拘律!大王如何作思惟?

二 彼更掴我喉 诸人掷出我

颜面加一击 谓从树枝言

三 忘恩愚昧反戈者 此为汝友劣树枝

彼为如斯下劣业 君王!此为彼之恶人行

尼拘律童子闻此,唱次之四偈:

四 此事实是予不知 何人对予亦未言

友!树枝所为之恶业 汝今语我我始知

五 树枝我两友 汝为助糊口

人中大威者 主权与我等

依汝得威德 是无可疑惑

六 种子在火内 燃烧不能生

邪恶人行为 破灭不发芽

七 人若感谢恩 行为有高德

美田莳种子 行为不破灭

尼拘律童子如是总唱此等时,树枝童子犹立于其处。王向彼曰:「树枝童子!尔不识此普提迦耶?」彼默然无语,王向彼课以王罚 9,唱第八之偈颂:

八 心怀邪恶想 可哀诈欺汉

以剑杀树枝 我不欲彼命

普提迦童子闻此后自思:「予不欲此愚痴者为予舍命。」于是唱第九之偈:

九 大王且赦彼 命亡难返回

天尚恕恶人 我不欲杀生

王闻彼之言,赦免树枝童子而欲以将军之职与普提迦童子,然彼不希望,于是与彼适于计划协议之出纳官之职。以前无此特殊职务之官职,此为此后之新设。其后,普提迦出纳官受子女之祝福而对子女教诫唱最后之偈:

一○ 近侍尼拘律 不与树枝共

殉死10尼拘律 勿生树枝侧

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,佛云:「汝等比丘!提婆达多前生即如此之忘恩。」于是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「尔时之树枝童子是提婆达多,普提迦是阿难,尼拘律童子即是我。」

注 1 石女Vanjh’itthi(无子之女),从佛教用语而译。

2 妊娠原语gabbhiniparihara,意味妊娠中之起居动作乃至就胎儿之注意。

3 布带原语piloka-vethana。

4 普提迦(pottika 贫乏人),从注为potthika,与ponti 同义,「褴褛」之意且有「贫乏人」之意。

5 石板(sila-patta)为石造之休息台,公园内王之休息用石板,即指玉座而言。

6 王者之五象征(panca raja-kakudhabhandani)为剑、天盖、王冠、上靴及扇五种。

7 pottiya 普提迦俗称pottika 贫乏人,常被如此使用。

8 「扑打」底本为(kotthapeti),今从注kottapeti 为正。

9 「王罚」底本祇有王字,依注为raja-danda(王罚、依王命刑罚之意),今从此译。

10 「殉死」matam seyyo 按文意之意译。

四四六 球茎本生谭

〔菩萨═智贤童子〕

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扶养父亲之一优婆塞所作之谈话。彼对贫乏之家庭与以再生。彼母亡故后,彼晨间早起,用杨枝刷牙净面洗手后,即耕作佣工,得金储蓄,准备粥饭,扶养父亲。父向彼云:「爱子!尔单独为内外工作,为汝娶一良家之女,如是彼女为汝作家庭工作。」其子答曰:「吾父!女入家庭于父于予决不快乐,父勿为是想,予尽一生扶养尊身,尊身死后,再作考虑。」

彼父不顾子之不喜欢,终于携来一女为子之妻。彼女善于言辞,行为下贱,其夫以其对父能言善语,心中欢喜,而彼所得欢喜之物,皆与彼女,然彼女即交与翁。其后彼女自思:「予夫所得总不与父,仅只与予,彼确已对父失爱。予以方便,违逆我夫,将老人由家赶出。」自此以来,彼女以过热或过冷之水,过于咸辣或全无盐气之食物,乃至非常浓或非常稀薄之粥与翁,如是渐次为敢行虐待之原因。而当彼怒时,彼女亦使用粗暴之言辞,互相喧闹:「何人能与此老人交谈?」彼女到处吐痰,使夫恼怒,而云:「汝观父之所行,『彼亦不可,此亦不可。』」彼女所云,使彼发怒。彼女又谓:「此家汝父所居,否则则予所居。」尔时,彼对彼女云:「予妻!汝尚年少,何处汝皆能生活,然予父年老,若汝不支持予父,汝可由此家出往他处。」彼女惊惧云:「今后决不如此。」于是向翁之足前平伏谢罪,而如日常行法,看顾于翁。

先日以来,彼恼于彼女之所行,彼优婆塞未来佛前听闻说法,直至彼女恢复本来性情,彼来至佛所。尔时佛问曰:「优婆塞!汝何故七八日间未来听闻说法耶?」彼说明其理由,佛言:「汝不从女之言,逐出汝父。然前生汝受其言,伴父至墓场,欲埋之而死时,予年七岁顷,向汝语父母之美德,制止汝杀亲之所行 1。当时汝闻我之法语,终生看顾汝父,得赴天界。依我与汝此一教诫,汝于后生亦不舍离,依此理由,汝不受 2彼女之言,逐父他去。」佛依彼之乞求,为说过去之事。

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都梵与王治国时,迦尸国某村之一家庭,有一名瓦西塔伽之青年独子,彼看顾其父母,其后,母亲亡故,扶养父亲。此谭完全如现在之事实〔序分之语〕,然其相异之处,则如下所述。彼女云:「请观汝父之所行,『此亦不可,彼亦不可。』」彼闻之而怒。复云:「汝父性情粗暴,常事喧哗,老衰为魔所恼,不久将死,予与此等之人不能住于一家。然此人自身,二三日中死逝,汝伴彼前往墓场,于其所掘穴埋彼,然后以锄打碎其头绝命,上覆以土再归。」

彼女再三云时,彼云:「杀人乃重大之事,予如何能杀其人?」「予向汝说明方法。」「如是请讲。」彼女云:「汝于天明之时,往汝父之寝处,大声呼唤,使众闻之:『父亲!汝于某村索债之债务者,予往而不归还,若汝亡故,彼不归还〔债务〕矣,因此,汝与予明日乘车,晨起出发。』汝如此宣告,于其时刻起床,准备车辆,使其乘向其处,伴往墓场,埋于穴中之后,大声呼唤强盗夺财,于杀彼终了塞穴之后,洗头归来。」瓦西塔伽云:「诚为善法。」彼同意彼女之言,准备车辆出发。

然彼有一七岁贤而聪明之子,此子闻母之言语自思:「予母邪见,杀家之祖父,为杀亲之事,予不赞成。」彼静往祖父之侧就寝。瓦西塔伽为妻所告时准备车辆:「父亲!请乘车,予等前往清算债务。」彼使父乘车,然童子最先坐于车内,瓦西塔伽不能制止,于是一同往墓场而行。彼父与彼子乘车于其处等待,彼则独自下车,持锄与笼至某一秘密处所,开始掘四角之穴。童子下车,前往其侧,如作不知之状,唱第一之偈:

一 无有球根与球茎 比拉莉与卡兰巴 3

独自冢间森林中 予父!不知汝掘何等穴?

彼父于其时唱第二之偈:

二 尔之祖父身太弱 为诸病苦所烦恼

予今将彼埋入穴 彼之生存予不喜

童子闻此唱次半偈:

三(A) 父怀思惟为邪恶 汝为非业得惨果

然后如斯语后,由父手取锄,于近处开掘一他穴。

尔时父往彼处问曰:「爱儿!何故汝欲掘穴?」彼向父说明,唱第三之偈:

三(B) 父!年老斯行为 尊身应受者

予行家义务 掘穴为埋汝

于是其父唱第四之偈:

四 相逼以恶口 童子!汝语予之侧

尔为予实子 奈何无慈悲

智贤童子对斯语作答辩一偈与感兴二偈,唱次之三偈:

五 父亲!予非无慈悲 勿宁慈悲深

尊身犯非业 4 予实为防彼

六 父亲!父母为何者 无罪非法杀

身坏命终时 无疑堕地狱

七 父亲!父母为何者 扶助以饮食

身坏命终时 无疑生天界

父闻其子之法语已,唱第八偈:

八 爱儿!汝非无慈悲 对我慈悲深

予受汝母言 为此悲惨事

童子闻此云:「父亲!女人者,犯罪不受非难,则再三为恶,然为使不复为如此之事,则必须屈服吾母。」于是唱第九偈:

九 尊身之妻为下贱 然彼为我亲生母

将彼由我家逐出 为父招来他苦故

瓦西塔伽闻其贤子之语,心甚满足,彼云:「爱儿!予等回返。」于是祖、父、子三人乘车而去。然此破廉耻之彼女自思:「此不吉 5者离我家去。」彼女心中欢跃,以有湿气之牛粪扫除其家后,煮米粥而往眺望彼等归来之路时,见彼等前来,而离去之不吉者又复携归。彼女怒鸣曰:「呜呼!汝不运之人,奈何又将此不吉者携归。」瓦西塔伽一言不发,由车上解轭,向彼女云:「汝破廉耻之辈,汝竟何言!」使彼女吃强大打击,将彼女之足捕捉掷出,并云:「今后不得再入此家。」然后使父与子入浴后,自己亦入浴,三人食其米粥。然此恶性之彼女,数日间于他家逗留。

尔时子向父云:「予母尚未充分会得明白,尊身为使予母生起烦恼,声言:『如是如是之村,有叔父之女,彼女将前来扶养予父与子及予,予将携彼女前来。』并持华环,香水备车出发,而于某地方徘徊,至黄昏再行归来。」彼依其子之言而行。

近所之女等语彼女曰:「贵女之夫,为携其它之妻前来,往如是如是之村出发。」彼女闻此,恐惧战栗而言曰:「予今零落,无复再归之机会。」而思:「惟有乞愿于己子。」于是急往其子之处,平伏彼足之前言曰:「除汝之外,予无避难之所,今后予对汝父与祖父,看顾如庄严之庙堂,因此,希能再入此家。」子云;「善哉!若母二度勿为此事,予可达成此一约束,母须正心著意。」彼于其父归来时唱第十之偈:

一○ 尊身之妻为下贱 然为我之亲生母

今被调御如驯象 恶性之女可归来

如此彼向彼父语后,出往伴母归来。彼女向夫与翁谢罪,而自此以后心被调御,具足正法,看顾夫、翁及子。两人均从子之教诫,为布施等之净业,得赴天界。

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,说明圣谛之理──说圣谛竟,扶养父者达预流果──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「尔时之父、子及妻是如今之三者,智贤童子即是我。」

注 1 杀亲之所行(Pitughataka-kamma)底本为PitughataKamma,今从脚注而译。

2 「不受」,底本gahetva,今从脚注改为agahetva。

3 比拉莉(Bilali)及卡兰巴(Kalamba),俱为食用草根之名。

4 非业(ludda-kamma) 谓「残忍之行」。底本有kamma karosi luddam,kammam K.为脚注之误植。

5 不吉之原语为kala-kannin,黑耳之意,黑耳为不吉之兆。

四四七 大护法本生谭

〔菩萨═护法童子〕

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向迦毘罗城作最初出发之旅行,在其父之尼拘律树园时,对王之不信心所作之谈话。实则于当时,净饭大王于自己之住所向二千比丘众围绕之世尊奉粥饭,而于食事途中交相欢谈,王语曰:「世尊!尊身于修业中,诸神来住虚空,而向予告曰:『汝子悉达多太子为苦行中不取食事而死去。』」其时,佛反问曰:「大王!卿信之耶?」王答曰:「世尊!予不与置信,神住虚空,虽如是告,『菩提树下我子不达成佛,不入般涅槃。』予如是反驳。」佛言:「大王!卿于前生为大护法时,有名之师尊虽然示语:『尔子已死,此为其骨。』然卿自思:『我等之家庭,无幼时死者之事。』不与置信。然卿今又何以能信乎?」彼应王之请求,为说过去之事。

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,在迦尸国有名护法之村,其村因为护法家之住所,故得此名。其处有为遵守十善业道护法而知名之一婆罗门住居,在其家上下,由奴隶乃至小使,均行布施守戒,修布萨行。当时菩萨再生于彼之家庭,名护法童子,其后彼达成年,其父与彼一千两(金币),为修得学艺往得叉尸罗。彼往其所于有名师尊前修得学艺,成为五百青年婆罗门中之高足弟子。

当时师尊之长男死去,师尊受青年婆罗门等围绕,与亲族一同泣往墓场,举行葬式。师尊、亲族人等及彼之弟子等于其处一同悲泣,惟独护法不悲不泣。其后,彼等五百之婆罗门由墓地返来,坐于师尊近前:「呜呼!如斯有德之青年婆罗门,犹于少时,即死别父母。」彼等相互为语时,护法答曰:「亲爱诸友!汝等云『年少之时』,何以彼尚年少而死,年少之时而死为不合理之事。」时彼等向彼云:「亲爱之吾友!汝对此等有情之死,何以无知?」彼云:「予实知之,然青年之时不死,年老之时方死。」「诸行无常,非变易者耶?」「无常乃为理,然诸有情,青年之时不死,年老之后方死。」彼等问曰:「亲爱之友护法!尔之家如何谁亦不死耶?而汝谓青年之时不死,年老之后方死,此究为汝家之习惯耶?」彼答:「唯然,此为我家之习惯。」

青年婆罗门等以此语告知师尊,于是彼呼护法近前,问曰:「可爱之护法!闻汝家青少时不死,是真实耶?」答曰:「是为真实,师尊!」师闻其言自思:「此汉所云非常不可思议,予往其父之前讯问,若真属实,则予将实践其法德。」

彼对其子应为之义务处理完毕后,经过七八日,呼护法近前云:「亲爱之弟子!予将旅行,汝可待予归来间,教授此等青年婆罗门学艺。」彼言毕执一只小羊之骨,洒以清净香水,纳入袋中,带领一暂用之小童,由得叉尸罗出发,渐次抵达彼村。彼于此处问:「大护法家为何处耶?」向彼方而行,立于其处之门前。

婆罗门之诸使役中,第一班见师尊者,由师手取过日伞,脱靴,由小童之手接受其袋,小童向彼等曰:「请转告护法童子之父:『卿之子护法童子之师,前来拜望,立于门前。』」门班云:「谨遵台命。」于是向童子之父报告。彼父急往门前:「敬请入内。」引师至家中,坐于坐席之上,然后为之净足,一总应为之事。

师尊食后于对坐欢谈之时,师云:「婆罗门尊者!卿之子护法童子,聪明智慧,成就三吠陀及十八学艺,然于某不幸事件丧命,诸行无常,无可悲者。」婆罗门拍手大笑,师云:「卿何故笑?」彼答:「予子不死,此或为他之某人死去。」师云:「婆罗门尊者!汝子已死,可见骨为信。」于是将骨取出云:「此卿子之骨。」婆罗门云:「此为小羊或犬之骨,而予子不死。予家七代之间,无青年之时夭死之事,尊师乃为虚言。」于此大众皆拍手大笑。

师尊见此不可思议之事,心甚欢喜,师问:「婆罗门尊者!卿之家风,青年之人不死,不得毫无理由,依如何理由,青年之人不死耶?」师唱第一之偈:

一 如何梵行汝遵誓 如何善行此果报

婆罗门尊者!请君为我语其义 汝之青年何不死?

婆罗门闻此后,说明此家依如何之德,青年之人得以不死,唱如下诸偈:

二 不吐虚妄行正法 避免邪恶之行为

厌离 1一切不净法 我等 2青年得不死

三 善恶之法虽得闻 不善之法皆不染

不舍善友离恶友 我等青年得不死

四 布施为先心满足 得行布施心喜悦

励行布施心不悔 我等青年得不死

五 沙门婆罗门旅人 行者乞食与贫民

予等供养以饮食 我等青年得不死

六 我等决不轻视妻 妻对我等不轻视

何处俱皆修梵行 我等青年得不死

七 此等美德妇人生 子等聪明智慧深

通晓吠陀 3且多闻 我等青年得不死

八 父母兄弟并姊妹 乃至妻子总我等

皆为来世修正法 我等青年得不死

九 随顺使女并仆役 家臣从者悉随顺

皆为来世修正法 我等青年得不死

最后彼以次之二偈语正法实修者之美德:

一○ 护持正法实修者 4 善行正法赍幸福

善行正法成功德 实修正法离恶趣。

一一 护持正法实修者 洽如雨季大天盖

护法童子护正法 童子幸福骨为他

先生闻此云:「予此次之旅行为一竞技之旅行,有效果而非无效果。」而彼充满喜悦向护法童子之父谢罪云:「予为试卿持此小羊之骨而来,卿之子无病息灾 5,请与我卿之护法。」于是书记于叶 6之上。逗留其处数日之后,返往得叉尸罗。而彼为修得所有护法之学艺,付送多数之从者以为回报。

结分 佛向净饭大王说此法语后,说明圣谛之理──说圣谛竟,王达不还果──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「尔时之父母是大王之家族,师尊是舍利弗,从者是佛陀之随身者,护法童子即是我。」

注 1 「厌离」底本为Parivajjeemu,应为Parivajjema。

2 「我等」底本为amham,此为单数不合故,从注释译为amhakam。盖amham为由音律关系而来者

3 「通晓吠陀」为Vedaguno,从脚注读为Vedaguna。

4 此一偈见于Dhp.P.126,Jat.I.p.31,Theragatha P.35。

5 「无病息灾」,原文为arogo 系arogo 之误。

6 「叶」Panna 单译为叶,按印度之习惯为多罗(tala)叶,即指贝叶。

四四八 雄鸡本生谭

〔菩萨═雄鸡〕

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,对企图杀生所作之谈话。比丘等于法堂云:「诸位法友!提婆达多以使用射手等为杀十力〔佛〕之方便。」就有关提婆达多不德开始谈论。适佛出于其处问曰:「汝等比丘!汝等今集于此处为如何之语?」答云:「为如斯如是之语。」佛言:「汝等比丘!此者企图杀我,非自今始,前生即亦如是。」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。

主分 昔日憍赏弥国名憍赏弥迦王治国时,菩萨出生于竹林精舍某牝鸡之母胎,而其后有几百只鸡为从者栖于森林之中。其近处住有一鹰,彼为方便,日日执一鸡而食以为生,彼除菩萨外,食尽所有残余之鸡,只余菩萨一只。然彼菩萨不放逸,于适当时刻求饵,进住于竹薮之中,使鹰不能捉彼。鹰思:「予以方便说服彼而捕捉之。」于是停留于近彼之枝上云:「我可爱之鸡王!汝何故对予怀有恐怖耶?予欲与汝亲密,此处彼处充满食饵、双方俱于其处觅饵,相互友善生活。」尔时,菩萨对彼云:「君对予而言,不能与汝亲密,汝去。」「君以予曾为恶事之行动,使汝不能信用,今后予将不为如此之事。」「对予而言,予无交如此友之必要,汝去。」如此三度拒绝。「与具有如此性质者,不能亲密。」彼菩萨之音声响彻于密林,于诸神赞同时为法语,唱此等之偈:

一 妄语之人我不信 恶行之人我不信

利己之人我不信 伪善之人我不信

二 彼常有诸人 喉之渴如牛

予思交 1友谊 空言事不行

三 伸手空合掌 隐慝言辞影

不怀感谢念 不实人勿来

四 浮薄我不信 为女或为男

结约又破约 2 斯人不得信

五 下行不净业 杀害总不定

秘行锐如剑 斯人不得信

六 伪装友之姿 无情以甘言

弄种种方便 斯人不得信

七 食物与财宝 发现有场所 3

愚人叛其友 杀之往其处

次现等觉者四偈,乃由法王所唱:

八 多数持友态 敌隐为近侍

善拾此恶人 如雄鸡于鹰

九 突发之物事 不立起回忆

屈从敌之力 终必至后悔

一○ 突发之物事 立即注其意

免敌之迫压 如雄鸡于鹰

一一 彼之陷阱置森林 常为破坏行非法

此等敌人速远离 竹薮雄鸡之于鹰

然彼唱此偈终了后,呼唤鹰曰:「尔若居此场所,予知汝所为之事。」对鹰加以威吓,鹰由此处飞向他处而去。

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,佛言:「汝等比丘!提婆达多前生如是企图杀我。」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「尔时之鹰是提婆达多,雄鸡即是我。」

注 1 「交」ghamsati译为磨或养,依文意上意译为「交」。

2 「结约破约」,nana va katva samsaggam,按文字为「结种种协约」之意,从注释意译为「结约又破约」。

3 「有场所」yattha,从注为“sahayassa geho”指有所指食财之友家。

四四九 辉煌耳环本生谭

〔菩萨═天神之子〕

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丧子长者所作之谈话。某时于舍卫城一事佛长者丧失其爱子,因过于悲伤,忘却入浴与食事,不顾自己之工作,事佛亦呈怠惰,唯只悲泣云:「予可爱之子舍予而死,先予而行。」

晨起,佛眺望世界时,观知彼男可入预流之初地。翌日,佛由比丘等围绕往舍卫城乞食,食事终了,使比丘等还,佛由长老阿难相从,移步至彼男之家。诸人告长者佛来之事,家中人等设座请佛,呼长者来近佛。长者会见佛毕,著座于一面,佛以温暖同情之言辞与语,佛问曰:「优婆塞!汝失一子而悲痛耶?」彼应佛之问,答云:「唯然。」佛续言曰:「优婆塞!古之贤者失子,沉于悲伤,闻贤人之语:『去者不能再得。』知此真理,遂无少悲。」佛应长者之求,为说过去之事。

主分 昔日,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,一有力之婆罗门子,年仅十五六岁为痰病缠绵而死,生天上界。其父婆罗门因失子往墓地,绕于一堆灰之周围悲痛,完全停止工作,终日只沉于愁思。其天神之子见此情状自思:「思惟如何之方法,取去其愁苦。」于是前往墓地,值父前来悲痛之时,其子现身,著华丽之饰物,出现于一方,双手抱头,大声哭泣,婆罗门闻声,见为其子,对子心感爱情,行近其子而问曰:「爱子!汝于此墓地之中,何所悲耶?」于是唱最初之偈;

一 凝装辉煌之耳环 花环饰身熏黄檀

寂寞墓问举腕泣 吾子究有如何悲?

青年答以第二之偈:

二 我御黄金车 车体甚辉煌

如何无两轮 知死故伤悲

婆罗门同情其子唱第三之偈:

三 黄金与白金 金属或宝珠

调御汝所望 我与汝双轮

对闻此青年述偈:

四(A)此青年和之

现等正觉者之佛,为述初句:

(B)彼处日月辉 我有黄金车

青年无两轮(日月)

其余之句为青年所述,婆罗门立即续云:

五 愚哉汝青年 所望不可得

尔死予无奈 日月不可获

青年更说:

六 日月之行程 见其来往姿

死者不可见 悲恋何太愚

婆罗门闻此青年语,悟曰:

七 青年!汝语实真实 我悲实太愚

幼童泣获月 如我恋死者

如是婆罗门闻青年之语,由悲中解脱,感谢青年唱次之诸偈:

八 如火注入油 热中予为热

如以水注火 汝我皆拔苦

九 我心食入箭 汝为我拔去

我心沉悲苦 子为我拂除

一○ 我箭已拔除 我无悲无忧

青年!我今闻汝语 我无悲无忧

于是青年曰:「婆罗门!予即是汝悲念之子,予已生天界,今后决勿再事叹息,只应行布施,守戒律,勿怠于布萨。」如是述说自己之地位,还天国而去。于是婆罗门亦守其语,为行布施等德行,死后亦生于天界。

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,说明圣谛之理──说圣谛竟,长者得预流果──佛于是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「尔时说法之子天神即是我。」

四五○ 布施比丘本生谭

〔菩萨═帝释〕

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一行布施之比丘所作之谈话。某时,比丘闻佛之教,与其教共鸣,出家以来,多行布施,以行布施为乐。由食器所受之食物,如不分配与他人,则自己不食;所受饮物,如不分配与他人,则自己不入于口;彼如是喜行布施。尔时诸人集于法堂,语其德性。佛来其处问比丘等共为何语,比丘等语布施比丘之事。佛呼彼比丘:「汝行布施,乐为布施之语,为真实耶?」比丘告以实不相违,佛于此曰:「汝等比丘!此比丘前生为不信心者,因无信仰心故,甚至著于草端之油滴,亦不知布施。我制彼比丘自省,教以布施之果,使深染布施之心,虽他生受生,亦不拔去。」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。

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,菩萨为于富裕家之青年,管理家财,及父殁继承财产。某日之事,彼见自己之财产自思:「此处有财产,然未考虑利用之法,因此,予将投出财产,自己为布施之事。」于是建施物堂,终生行大布施。「纵然命尽,亦行此布施,代代不断。」以此教训其子,彼于忉利天再生为帝释。

子亦如父行布施,而对其子遗相同之教训,命终再生成为月天子,其次其子成为日天子,其次之子成为天之御者,其子再生为干闼婆之子五顶。然第六代之主人为不信心者,顽固而无情爱,吝啬而不布施,烧毁布施会堂,逐打乞食者而追散之,著于草尖一滴之油亦不与。

天主帝释观察前此之行为:「彼等果然继承布施之遗业与否?」观察所见─自己之子行布施,再生成为月天子;其子成为日天子;又其子成为天之御者;又其子再生为五顶;至第六代则此遗业中断。于是帝释自思:「制此恶法,必须使知布施之果。」如是彼集合月天子、日天子、天之御者及五顶谓曰:「我等之家系,第六代主人,烧毁布施会堂,追散乞食者,何物亦不布施,因此,我等对彼思与教化。」于是一同前往波罗奈城。

此时富裕主人之统治事务终了,移足出至第七门仓库眺望街中。帝释向四人云:「君等可随我之后。」言毕接近富裕主人之前而立曰:「若长者能与我以食物!」「婆罗门!今此处未有食事,请往他处。」「大长者!婆罗门乞食之时,无拒绝者。」「婆罗门!予家既未调理食事,亦未有食事之材料,请往他处。」「大长者!我为汝唱诗一首,汝请闻之。」「我等无闻汝诗之必要,汝请他往,勿立于此处。」

帝释若不闻其语之状,唱次之二偈:

一 贤者虽不备 调食为乞者

汝为有备者 立于不与处

二 吝物自恣者 布施不能与

望福行布施 此为贤者业

主人闻此云:「如是请入家中少坐,予行少量供养。」帝释唱此等偈颂,入内而坐。

其次月天子进出乞食,「予无与汝之食物,汝请他往。」彼闻主人之言云:「大长者!汝屋内有一婆罗门,若有婆罗门之供养,予亦可入内。」主人云:「除婆罗门之供养外,决无其它,汝请他往。」彼若未闻,云:「大长者!先请闻偈。」于是唱次之二偈:

三 不行布施人 堂事起吝怖

因不布施故 于是有吝怖

吝惜财物者 恐饥且怖渴

此世彼世怖 愚人徒受苦

四 善与制诸欲 若然无吝怖

来世多福德 必待其人受

长者闻此语云:「如是请入内,少为供养。」月天子入内坐于帝释近傍。

由此稍后,日天子来求食事,唱次之二偈:

五 难施为布施 难为布施者

效法不善者 难从善人法

六 善人与恶人 归趣故有别

不善趣地狱 善者行天界

长者只闻其言,而不向彼观望云:「如是请入坐婆罗门之侧,少受供养。」

继之则为天之御者前来乞食,彼云:「无有食事。」御者唱第七之偈:

七 贫者有布施 富者不欲与

贫者与奉施 可当其千倍

长者云:「如是请入就坐。」

其次不久五顶前来乞食,长者云:「此处无有,请至他处。」「前此予往任何处,均有婆罗门受供养之例,因此予思此家亦有婆罗门之供养。」于是说法唱第八之偈:

八 生活虽贫行正道 零细养育与子孙

若人千百为供牺 比此少分无价值

长者闻五顶之语自思:「予将闻此为何无价值。」于是唱第九之偈:

九 何故广大多供费 比正布施无价值

何故数千为供牺 无此少分布施价?

五顶答此唱最后之偈:

一○ 若人住于不正思 布施使彼苦杀悲

屠杀滴泪行奉施 何可相等正布施

如是几千运供牺 一分不值此布施

长者闻五顶之教云:「如是请入家就坐,少行供养。」于是五顶往婆罗门之侧著座。

尔时长者呼其使者命之曰:「向此婆罗门等供养少许粃米。」女人取粃米谓曰:「可于何处煮食?」「予等不触粃米。」使者云:「主人!婆罗门不触粃米。」「如是施与白米。」使者持白米云:「请取白米。」「予等不取未煮者。」使者云:「主人!彼等不取未煮者。」「如是以锅备以牛之食物与之。」使者为婆罗门以锅准备牛之食物持来与之。

此五人婆罗门吞食,皆满口张颊,结于喉中,转眼吐出,翻倒如同死人。使者见此,思为已死,惊向长者报告:「婆罗门等不能吞下牛食而死。」长者自思:「人等非难:『汝此暴汉,对善良之婆罗门与以牛食,使婆罗门不能吞下而死。』」于是命使者:「速行取去婆罗门等锅中之食物,而准备上等之甘食。」长者步出道路,呼集诸人等辩解曰:「予经常以予食之食物供养此等婆罗门,然婆罗门等欲深,大肆罗致食之,遂致结喉而死,诸位应知此非予之过失。」

此时于群集诸人之前,婆罗门起立,环视诸人云:「此富人谎言,彼云供养自己所食之食物,但首先与我等以牛之食物,而于予等如死人状倒卧期间,准备此等食物。」言毕由口中吐出所食之食物于地上使人得见。于是群众非难长者云:「汝盲目之愚人,破坏自己之家规,烧布施之会堂,掴乞食者之首予以追散,皆汝之所为。对此善良之婆罗门等与以牛之食物,汝往彼世之时,可将汝之家财结带于首上而去耶?」

此时帝释问群众曰:「君等知此家财为谁之物?」「予等不知。」「君等以前未闻昔日于此街上有波罗奈大豪商,建立布施堂,实行大布施之人耶?」「唯然,予等曾闻。」「彼长者即予是,因行布施,再生为帝释天神之王;予之子不破遗业,再生为月天子,其子为日天子,其子为天之御者,其子再生为干闼婆之子五顶。于此诸人之内,居于此处者为月天子,此为日天子,此为天之御者,此即恶人之父干闼婆之子五顶。如此皆为布施福德多者,贤者应善为善事。」为释群众之疑,帝释升至空中,依大威力具多数之从者立放光辉,全市街如现光明照耀。帝释呼群众曰:「我等自天上舍光荣而降,来我家系最后所现之家系秽恶之富人长者处。此恶人灭我等家系之遗训,烧毁布施之会堂,捕捉乞食者之首而追出,舍弃我等之家训,否定布施之教,将来必堕地狱,因此以哀愍降来此处。」帝释示布施之德,为群众说法。

长者于是合掌立誓曰:「天神!予自今以后,不舍传来之家训,多行布施。自今日起,假令一滴之水,由清净牙齿之清凉剂开始,苟为自得食物不与他者,决不入口。」

帝释训彼应须自制,授与五戒,与四人天神之子共同归还自己之住所。长者亦于如是有命之期间多行布施,再生于忉利天上。

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,佛言:「汝等比丘!此一比丘前生为不信心,不行任何布施,而予训示比丘,使知布施之果。今虽转生,仍不舍其心。」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「尔时长者是今之布施比丘,月天子是舍利弗,日天子是目犍连,天之御者是迦叶,五顶是阿难,帝释即是我。」

四五一 鸳鸯本生谭

〔菩萨═鸳鸯〕

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一贪食之比丘所作之谈话。此比丘对所与之衣食不能满足,彼云:「何处有施食者耶?」各处行走搜索,闻有美食之语,则大欢喜。尔时对此比丘持有好意之比丘等,怜悯此比丘而向佛申述。佛唤此比丘问其是否如人人所说之贪食,彼申说果如所言。佛言:「比丘!汝依我出离之教而出家,何故贪食耶?贪食乃为罪恶,尔于前生即因贪食,于波罗奈不满足象之死体等而入于大森林中。」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。

主分 昔日,梵与王于波罗奈治国时,在波罗奈有一只贪食之乌,彼对象之死体等不满足,彼思:「森林为如何之物?」于是彼往森林,对木实亦不满足。彼往恒河之岸巡回行走之间,见一对鸳鸯之鸟,非常美丽,彼云:「此必在恒河岸边,多有肉食。予将问此鸟,往其搜索食物之场所,食同等之物,成为美丽之毛色。」于是接近鸳鸯而坐,唱询问之二偈:

一 丽色美形姿 羽色带赤辉

鸳鸯!尔形真美丽 诸根亦清净

二 帕提那与帕乌萨 瓦拉迦与穆恩迦

罗稀他与诸鱼类 恒河岸边尔为食

鸳鸯驳斥其言唱第三之偈:

三 林中不求食 亦不搜水中

苔草帕那迦 吾友!此为吾之食

乌于是唱二偈:

四 鸳鸯汝吾友 汝食我不信

我于人里中 盐油调味食

五 人调之米饭 甘味加肉汁

然我此羽色 鸳鸯!何以不如汝?

于是鸳鸯告以乌之羽色丑陋之原因,训乌说法,唱次之诸偈:

六 害人与恶意 时于己心持

食时自战怖 故汝如斯羽

七 乌友!世间汝落伍 依有恶业故

不乐得团食 故汝如斯羽

八 吾友!我虽食水草 不伤诸生类

少欲无疑惧 无忧亦无怖

九 如斯保威仪 恶行应舍离

于世不为害 如我为人爱

一○ 不使人杀不自杀 不使人征不自征

有慈悲分对诸有 对任何人无憎恶

鸳鸯为乌说法:「若汝为世间所爱,则须完全离去恶意。」乌云:「对予说汝等饮食之道,又有何益?」于是呀呀而鸣,飞往波罗奈秽物之地而去。

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,说明圣谛之理──说圣谛竟,贪食之比丘得不还果──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「尔时之乌是贪食之比丘,雌鸳鸯是罗睺罗之母,雄鸳鸯即是我。」

四五二 布利般哈本生谭

此见于隧道本生谭中(隧道本生谭═大坠道本生谭《五四六》)

四五三 大吉兆本生谭

〔菩萨═师尊〕

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有关吉兆之经典所作之谈话。于王舍城为起某种事业,有多人集合之中,一人云:「今日为予当吉兆之日。」彼起立出发而去。其它一人闻之曰:「彼男云吉兆等语而去,究竟何为吉兆?」

又其它一男云:「吉兆为见吉祥之相,若人早起外出,见纯白之牡牛、见怀妊之女、或见赤色之鱼、满装之苏油、新榨之牛酪、或见未洗之衣类,或见粥食之事,此外别无吉兆。」其它一男云:「确系如此。」加以赞成。

于是又他一男云:「彼非吉兆,吉兆为所闻之事,如闻某人云:『满足』,又如闻:『生长』、『正生长』,或闻:『食』、『啮』等语,除此之外,别无吉兆。」某人闻此语同意赞成曰:「如是如是。」

其次他之一男云:「彼非吉兆,吉兆乃感觉之事,即早起外出,对地有感、或感绿草、湿牛粪、清净上衣、赤色之鱼、金银,或感食物,除此之外,无有吉兆。」又某人闻此语加以赞成:「实为如是。」

如此,用眼见吉兆,用耳闻吉兆,除此以外用感觉所感吉兆,三种主张者互相不能说服对方,于是由地神至梵天界诸神,不能真实得知「此即为吉兆」。因此,帝释自思:「此吉兆之问题,于人天之内,除世尊之外,无能说此者。予往世尊之处询问。」帝释于夜分往佛之处,敬礼合掌发问:「多数之天及人:……。」佛为此以十二偈说示三十八种吉兆,反复反复颂出吉兆经典,千俱胝之诸神得阿罗汉位,得预流等三位者不计其数,帝释闻此吉兆后,返还自身之住所。由佛闻吉兆之人天均喜悦云:「善哉所说!」

时在法堂称赞如来之德,诸人曰:「诸子!如来合入人天之心,说此他人完全难近之吉兆问题,使人疑惑澄清,有如升虚空之月。如来完全为大知者。」如来适近其处问曰:「汝等比丘!于此处为何语耶?」比丘申述:「如是如是之事。」佛言:「汝等比丘!如是达正觉之我,说示有关吉兆之语,非自今始,我行菩萨之行时,亦为人天解疑,说吉兆之问题。」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。

主分 昔日,菩萨生于某街市有势力婆罗门之家,命名为拉其达童子。达青年时,在得叉尸罗修习学问,娶妻,其父母死而调查财宝时,决意为大布施,遂舍欲于雪山地方出家。如是依禅定得神通,食森林之草根、果实,在某地为住居,经时而弟子大增,有五百之追随者。某日之事,弟子等苦行者近菩萨前曰:「师尊!雨季之间,由雪山降下,为准备盐与酸物,思欲往地方行,如此,则予等身体强健,且能各处巡礼。」弟子等乞求许可。菩萨曰:「如是汝等前往甚善,只予一人留住此处。」弟子等闻师之语,为告别之言,下雪山行,到著波罗奈市,住居于王园之内,于其处受大欢迎与尊敬。

某日之事,波罗奈王城诸人集合之时,掀起有关吉兆问题之消息,此于序文中已有说明。惟于此时,为解诸人之疑问,未能发现有关吉兆问题之有力说明者,于是诸人往王园询问行者等吉兆之问题。行者等答王云:「大王!予等不能解说此问题,予等师尊拉其达仙人具有大智,今住于雪山,彼知对此吉兆问题之解说,使合于天界乃至与人界者共同之心。」王曰:「诸位尊者!雪山处于远方,尊师到底不能前来,虽云如此,我等亦难前往,将如之何?汝等前往询问汝等师尊,学得再归,语与我等。」行者应王之请云:「善哉!」同意其请,归至师尊之处申诉问语。师问王之安否及人民之状况时,行者等就眼所见有关吉兆等问题之始末,向师尊谈及自己等为求此问题之解答,特别前来向师说明愿望:「师尊!请为我等解说吉兆之问题。」此时弟子之长老向师问以第一之偈:

一 人望吉祥时 应唱如何语

读诵何圣典 或诵何天启?

此人于此世 或者于彼世

以如何行作 得祥福之惠

如是弟子之长者问吉兆之问题时,大士菩萨为除人天之疑,为觉者之善导:「如是如是」说明吉兆。

二 如何诸神一切父 乃至爬虫诸有类

互以慈悲相敬爱 此为有类中吉祥

如是大士说第一吉祥毕,其次说第二之吉祥:

三 人为世间持善心 男女子弟行谦让

遇骂忍辱不反驳 人人呼此为吉祥

四 有学家系善 生为富贵者

同僚不相轻 友谊有吉祥

五 善友与善人 不欺得信用

均富不害友 友间有吉祥

六 同年妻女爱 从顺有子孙

教养德行高 妻女中吉祥

七 王有名声有类主 清净生活持势力

民我不二为我友 此为王中之吉祥

八 食与饮物施信者 香与香水与花环

胸满欢喜心寂定 此为天上之吉祥

九 诸贤尊彼清圣法 成满善人住寂静

多闻持戒诸仙敬 此为阿罗汉吉祥

大士唱此等之偈。大士依此之偈,使彼教说达阿罗汉教之最高顶,以上八偈说示吉祥,依此等吉祥使彼等满足,说最后之偈:

一○ 此等实为世吉祥 智者称赞心快适

有智者应从此教 吉兆之内无真理

行者等闻此等之吉兆,停留于七八日间,辞师下山出行。王迎行者等询问,行者等依师所教语王吉兆之问题后,遂还雪山。由此之后,吉兆之事,为世所明。有关吉兆有此规范,人人死后得生天道,菩萨亦于游化完毕与诸仙行者生于天界。

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,佛言:「汝等比丘!我非只今日,于前生即说吉兆之问题。」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「尔时诸仙人是佛弟子等,问吉兆问题之弟子是长老舍利弗,师尊即是我。」

四五四 迦达贤者本生谭

〔菩萨═贤者〕

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儿童之死所作之谈话,事情完全与辉煌耳环本生谭相同。佛向优婆塞发问:「优婆塞!汝愁烦耶?」答曰:「唯然。」佛对此云:「优婆塞!古之贤者闻贤人之语,对儿童之死而无悲。」佛应其求说过去之事。

主分 昔日,玛伽堪萨王于郁多拉巴达地方之堪萨国阿西丹伽那城治国时,王有二位王子,堪萨与宇婆堪萨,及王女一人,德瓦格芭。王女出生之日,婆罗门预言者来预言曰:「此女之腹所宿之子,将灭堪萨国之堪萨王系。」王为爱情不忍扼杀王女,王思:「彼兄弟二王将可善为图谋。」王年老而薨。因王之死,堪萨继承王位,宇婆堪萨为副王。

二人思考:「若予等使吾妹亡故,则必受非难,如是使彼女独身,不与任何人结婚,使人看守。」于是建造一柱为中心之塔,使王女居住,而以王女之侍女难陀句芭及其夫安达卡温夫使者为看守之人。

时在宇达拉玛都拉地方,有摩诃萨拉王君临治国,彼有二位王子萨伽拉与宇婆萨伽拉,其父王死后,萨伽拉承受王位,宇婆萨伽拉为副王。宇婆萨伽拉与宇婆堪萨于同一师尊处共同修学。宇婆萨伽拉侵入兄王之妇人室内被捕,逃往堪萨国宇婆堪萨之处,宇婆堪萨介绍彼与堪萨王,王对宇婆萨伽拉以优厚之待遇。

宇婆萨伽拉事王之时,见德瓦格芭所居一柱为中心之塔,彼问:「此为何人居住?」彼闻其理由,对德瓦格芭寄与同情。某日之事,德瓦格芭见与其兄宇婆堪萨一同仕王之王子,彼女问:「此为何人?」侍女难陀句芭答:「此摩诃萨伽拉国之王子。」于是彼女私恋王子。而宇婆萨伽拉对使者难陀句芭加以用心,彼云:「汝能否使予与王女会面?」彼女云:「王子!此事甚易。」于是彼女转告王女,王女本即倾心于王子,彼女闻使者之言云:「其善。」与以同意。难陀句芭向王子预为转达其意,夜导王子至王女之住居,王子遂得与王女共同居住。

如是二人时时相会之中,王女怀孕,其后王女有孕之事告知兄王。兄之二王子问难陀句芭,使乞求恕罪,言述事之始末,王兄弟闻此思考:「妹不能亡故,生女亦无亡故之必要,若生王子则必须不许存活。」于是将王女配与王子。

王女月满生一女子,兄等闻之,大为喜悦,命名为安佳纳德威。王与彼等名哥瓦达玛那之富村,于是宇婆萨伽拉与王女共住于哥瓦达玛那村。王女又再怀孕,而使者亦同日怀孕。二人月满,同日王女生一男子,使者生一女子,王女恐杀其子,秘密将其子送往使者之所,而将使者之女取为己女,于是二人生子女之事向王兄弟告知。王兄弟问:「为男抑或为女?」闻知又生一女,王云:「如此继续养育。」如此以同一方法,王女先后生十人之男子,而使者生十人之女子。十人之男子皆育于使者之处,十人之女子则在王女之所,此事无任何一人得知。

王女德瓦格芭之长子名世天,第二子力天,第三子月天,第四子日天,第五子火天,第六子水天,第七子阿周那,第八子拔周那,第九子伽达贤者,第十子安库拉。彼等作达卡温夫之子,为十人被使役之兄弟。

时间经过,兄弟成长,强而有力,具有残忍粗暴之性质,步入掠夺之行径。终于劫掠向王奉献之贡物,诸人集聚云:「使者安达卡温夫之子十人兄弟行将掠夺王国。」对宫廷之优柔加以非难。王呼安达卡温夫结问曰:「何故汝子等为掠夺事?」王多次遣人,威胁使者,对之责难。使者大为恐怖战栗,求王宽恕,向王告白曰:「大王!彼等非我子,实为宇婆萨伽拉之子。」王集合宫臣协议:「以如何方法捕缚此十人兄弟?」宫臣等云:「大王!彼等为拳斗士,可于城中召开拳斗大会,呼唤彼等至拳斗场再捕杀之。」并于城中鸣击大鼓传布命令云:「自今七日,举行拳斗竞技。」于王宫门前准备拳斗场,周围作栅栏,装饰场内,以胜利之幢竖著于栏杆之上。全城之内涌起热潮,车轮相接,为得座席拥集而来。

彼等命洽努拉与穆提伽往拳斗场,咆哮跳跃,阔步弹指,耀武扬威;而十人之兄弟亦前往欲为公众之掠夺,身著美丽上衣,于香市掠夺香料,于花市掠夺花鬘,四肢涂香油,身著花鬘,耳饰耳环,跳跃咆哮,弹指阔步,神彩飞扬出现于拳斗场上。

尔时洽努拉不断弹指拉近,力天见此曰:「予不用手触。」由象小屋中取系象之大绳,大叫一声跳起投绳,围绕洽努拉之腹,绳之两端,卷合为一,旋转于头上,击打倒于地上,然后将之扔掷于栅栏之外。

洽努拉当场摔毙。王呼穆提伽,彼起立跳上,咆哮弹指,力天击彼骨碎,彼叫曰:「予非拳斗士。」力天曰:「予不知汝为拳斗士与否?」捉其双手,扑打倒于地上气绝,然后扔出栅栏之外。穆提伽临死时立誓云:「予将为药叉,吞食此男。」彼于伽拉玛提亚森林中再生为药叉。王起立云:「召捕十人兄弟。」

恰于是时,世天以铁轮为武器,投落于王之兄弟二人颈上。民众战怖,平伏于十人兄弟之足下云:「请饶恕我等。」十王子杀其二人叔父,据阿西丹伽那城,治其国家,迎父母于其地。十王子更考虑:「以全印度之王国为我等之物。」进而往伽拉塞那王所居之阿约迦城,将城包围,平杂木林,破周围之城壁,捕虏其王,王国入于其手。

其次向都瓦拉瓦提地方前进,其市面临海,一方高山耸立,内住有妖怪,有药叉护持其市,见敌至辄现驴马之姿,扬起鸣声。此时依药叉之威力,举全城于海中置于一孤岛之上,敌去再行复置于原地。如是之驴马知十王子来,扬起鸣声,使城上升,立于孤岛,城之姿态忽然消失,王子离去其所,城再来立于原地。十王子来,而驴马又如前状。

十王子对都瓦提城之王国不能入手,于是往黑底帕雅那道士之前,表示敬意:「尊师!我等不能得都瓦拉瓦提王国,请告我等以何方法?」道士告曰:「于如是如是之沟所,有一驴马居住,彼见敌而长鸣,尔时城即上升。汝等捕捉其足,彼可告汝等之方法。」王子等作礼而去,往驴马之足下,向驴马请求:「吾友,除汝之外,别无可助予等者,予等攻城之时,请勿长鸣。」驴马告曰:「使予不鸣,势不可得,然汝等中四人先行,取大铁锄,于四方之城门向地中入大铁棒,于城上升时,手持铁锄附著之铁锁与铁棒相结合,于是城即不能举起。」十王子云:「甚善。」彼等于驴马未鸣之间,取锄来向四门打入铁棒。时驴马长鸣,城开始上升,但四门立四持锄者,以附著铁锄之铁锁结住铁棒,城遂不能举起,十王子于是入城杀王,使王国成为彼物。

如是彼等十人之兄弟,以铁轮杀及全印度六万三千之王,如是十王子住于都瓦拉瓦提,配分王国为十分,尔时忘却其姊安佳纳德威。于是十兄弟云:「如是可分为十一分。」然最少之安库拉云:「予之一分,请与予姊,予为商贾,以维生活,但诸兄长等使各自之人民对予献与年税。」兄等赞成,将其配分赠与其姊,于是其姊与九人之王子住于都瓦拉瓦提,安库拉则为一商人。尔时人寿为二万岁。

时长兄世天王失去其一爱子,王甚愁恼,舍弃一切工作,终日著于寝床之一部而哭泣不止,伽达贤者自思:「除我之外,无能去兄之忧者,我须以方法除兄之忧。」于是彼扮成狂人巡回于城内,自向空中胡言:「与我以兔,与我以兔。」城中起大骚动,传云:「伽达贤者发狂。」此时大臣罗希内雅向世天王近前告白事由,唱第一之偈:

一 堪哈族之君!君起何横卧 贪眠有何益

君弟望虚空 身内跃狂气

开萨瓦!伽达贤者王 口中说虚语

闻大臣如是之语,佛知王心动,现等觉者唱第二之偈:

二 开萨瓦!汝闻大臣语 为恐怖所袭

因有亲弟忧 打破汝沉寂

王起立,速由王宫而下,往伽达贤者之处,双手紧握其弟,语述第三之偈:

三 如何汝狂气 彷徨于都城

口中呼兔走 谁取去汝兔

伽达闻王之语,仍不关心,仍反复同一之言不变。王又唱次之二偈;

四 黄金与宝珠 白银他金属

宝石珊瑚贝 望兔为汝作

五 且于他森林 为作兔饵场

为汝赍彼等 汝望如何兔?

贤者闻王之言述第六之偈:

六 地上所住兔 一切非我求

我愿住月兔 开萨瓦!汝可交付我

王闻此语:「无疑地予弟确已发狂。」于是悲伤述第七偈:

七 亲弟!汝必舍生命 生命实可贵

月中求取兔 勿望不可望

伽达贤者闻王之语,身不动而立,向王云:「兄长!汝知失生命求兔亦不可得,何故死子而如是悲痛耶?」于是唱第八之偈:

八 堪哈王!陛下若知此 堪为他者训

奈何昔逝子 今更添愁烦?

伽达语毕立于道之中央云:「兄长!予只望可知(可见)者,然汝悲痛不可知(不可见)者。」贤者为王说法唱次之二偈:

九 依神或依人 不得留永久

我子生不死 何能以求得?

一○ 咒文树根皮 药草与财宝

堪哈!死子汝悲痛 无力使子苏

王闻此语云:「可爱者!善哉!汝之意图,为除予忧而试为此。」王称赞伽达贤者说次之四偈:

一一 依此大臣与贤者 虽已对予有忠言

无如今日得正觉 伽达为我人间师

一二 如火注入油(与第四四九第八偈同)

一三 我心食入箭(同第四四九第九偈)

一四 我箭已拔除(同第四四九第十偈)

最后现等觉者说偈:

一五 有同情者 有斯智慧

由忧免除 伽达慰兄

其次,世天王以伽达童子之力免去忧愁,支配王国甚久。时十王子之童子等思考:「黑底帕雅那道士具有天眼,予等对彼一试。」使一青年童子美装,扮为怀孕之人,于腹部附以如和尚枕状之物,往彼之处问曰:「此妇人何时生子?」行者见此,知此兄弟十人灭亡之时到来,又知今日为自己之死期,彼答王子曰:「汝诸童子!汝等与此男子有何关连?」王子等云:「回答予等问题。」彼等向道人进迫,行者答云:「此男自今至第七日将产竭地罗树(坚木)木片,因此而世天之一族灭亡。总之,汝等取竭地罗树之木片烧灰,投诸流水。」彼等云:「此男一派胡言,男人如何生子?」于是作丝绳绞杀行者。

王呼王子等问曰:「何故杀行者耶?」王闻语之始末,心怀死惧,命人看守此男,至第七日由腹部生出竭地罗树木片,烧之成灰,投舍于河中。其后生长为爱拉伽树。

其后某日之事,王子等欲往游水,往城门入口处所设之临时假屋,大为装饰,于中饮食游乐之间,手足互相抵触,遂分成两围,互相乱斗。

时有一人未带棍棒,彼往爱拉伽树摘取爱拉伽树叶,在其摘取完了之时,竟成为爱拉伽树之棍棒,此男依此而席卷一切。其它诸童子亦皆往取成为棍棒,彼等互殴,终至全部灭亡。其中只余世天、力天、姊安佳纳德威及司祭官四人生还乘马车逃逸,彼等四人逃至伽拉玛提亚森林中,此森林为前拳斗士穆提伽依愿生为药叉之所,彼见力天接近,于是化现一城,自为拳斗士之姿,跳跃而大声叫曰:「谁与我战斗?」力天见此云:「兄长!予与此男战斗。」世天阻止不听,彼由车飞降,行近彼前弹指,药叉伸手捕彼,将彼如食球根之野菜而吞入腹中。

世天知其弟被杀,与其姊及司祭官连夜攒行,日出之时行近村落,彼向二人云:「请料理食事前来。」其姊与司祭官入村,彼则隐于灌木之间。时有一猎师名伽拉者,见彼往灌木之间而去,思为野豚,以枪向世天足下投刺,「何人向予投刺?」彼闻人声,知被刺者为人,惊而逃去。王惊魂甫定起立云:「汝勿恐惧,可近前来。」彼向前来之男问曰:「汝名为何?」「予名伽拉(老年)。」王曰:「人为老年所刺必死,古人有如是之说,予今必死无疑。」王呼伽拉:「汝其勿恐,前来为予缚伤。」伽拉为世天缚扎伤口后离去。

王非常痛苦,对二人持来之食物亦不能食,王向二人云:「予今将死,君等纤弱,不可能为其它工作而生活,可学此咒文。」于是口教咒文,向彼等告别,当场命终。如是除佳纳德威之外,王之一族全部灭亡。

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,佛言:「优婆塞!闻此古贤之语,人可免自己失子之愁而勿悲。」于是说明圣谛之理──说圣谛竟,优婆塞证预流果──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「尔时罗希内雅是阿难,世天是舍利弗,其它者是佛之僧团诸人,伽达贤者即是我。」

返回顶部